重磅推出!教我如何不想她!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10-20 21:55:00
2025年9月底
焦溪古镇新落成的刘半农记忆馆里
一封由常州名人刘半农
写于1929年10月25日
寄往瑞典的英文书信面向公众亮相
信中
刘半农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理事会秘书的身份
批准瑞典地质学家贝克赛
来华进行科学考察
这封信的首次展出
也揭开了近百年前一段
鲜为人知、荡气回肠
争取国家主权的民族抗争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成为全球地理大发现的名利场。世界各国的探险家蜂拥而至,他们打着科学考察的旗号,大肆盗劫和骗购中国文物。仅仅在敦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大谷光瑞和俄国人奥登堡就先后劫掠了5万多件珍贵文物,美国人华尔纳甚至用破坏性手法将精美的敦煌壁画整张揭走。敦煌文物的惨痛流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愈合的一道伤痕。然而,因国家贫弱,当时的中国政府根本无力阻止文物外流。
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社会对于
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意识
空前觉醒
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队来华,准备到中国大西北独立考察地理、地貌及气象资料。考察计划得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批准,却遭到中国学界的坚决抵制。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首的11家学术机构迅速成立了“中国学术团体学会”,推举刘半农、徐炳昶、袁复礼等人为代表,与斯文·赫定展开艰难谈判。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拉锯,刘半农等人最终迫使斯文·赫定作出让步,签订了包含“中外平等合作”“考察所获收集品不得外流”等19条内容的合作协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件。从此以后,外国考察队来华必须参照“十九条协议”执行,中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物被盗事件。
刘半农和斯文·赫定谈判
“十九条协议”
1927年5月9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从北京出发,中方、外方共28名团员中有10位中国人,其中7人来自北京大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中国人参加的大规模科学远征。
北京西直门车站出发
驼队
在这趟历时7年、纵横数万公里的考察中,中方团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作出了巨大贡献:丁道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袁复礼发掘出“天山龙”化石、陈宗器绘制了精确的罗布泊实测地图、黄文弼找到了“居延汉简”的线索……
测量天池水深
黄文弼在七个星佛寺发掘
中方团员在包头
袁复礼在天山测量
西北科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科学人才,为后来新中国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半农虽然没有亲临一线,但作为西北科考的“灵魂人物”,坐镇后方做了大量统筹和协调工作,为科考取得丰富成果作出了极大贡献。遗憾的是,1934年,刘半农在内蒙考察时染上“回归热”病,不幸病故,时年仅43岁。
中国西北科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后因为全面抗战爆发,当时的考察成果未及充分展开研究,也让这次考察声名不显。其中,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促成和组织这次科考的重大贡献也逐渐被人遗忘。
刘半农,原名刘寿彭,1891年5月出生在常州府江阴县一户书香门第,后改名刘复,号半农。
1907年,刘半农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当年180名同学里“最优等”的学生。1917年底,曾在焦溪西校执教的刘半农经陈独秀举荐,到北京大学任职,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他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
为学堂题校名“求志堂”
刘半农(左一)与北大国文教授们在一起
1920年,刘半农远赴欧洲深造,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院、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实验语音学,并于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在欧洲留学期间,刘半农每每看到英、法两国的学术机构堆满了被劫掠过去的中国文物,尤其被外国人嘲笑“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外国”时,大为震怒。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珍贵的中国文物资料不允许拍照,更无法复印,他只能用手抄的方法,每天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花出大量时间,把伯希和掠去的104件写本,逐一地抄录下来,而且一边抄一边往国内寄。
1920年9月4日,去国怀乡的刘半农在伦敦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后经赵元任谱曲,成为传唱百年的经典歌曲。1925年秋回国后,刘半农重返北大任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同时担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1927年,在刘半农等人的据理力争下,促成了首次由中国人自己主导的中国西北科考。
中国西北科考
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重大事件
但对今天的普通民众来说
则因为过于遥远而显得有些面目模糊
位于焦溪古镇的刘半农记忆馆
在刘半农记忆馆看到半农先生那封英文书信手迹后,作为半农先生的同乡后辈,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编导记者觉得,以刘半农先生为代表的那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故事,在今天仍旧有温故知新的价值。他们外争文化主权、内开科学基业的爱国热情和学术担当,永远值得大家铭记和颂扬。
摄像胡杰工作中
在兰州大学采访王冀青教授
市新闻传媒中心集中精兵强将,展开一段跨越大漠戈壁的寻访旅程,通过镜头、话筒,以实地采访、文物应证、专家揭秘等方式,精心采制专题片《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等促成首次中外平等合作联合科考始末》,将刘半农、徐炳昶、袁复礼、黄文弼、陈宗器、李宪之、刘衍淮等诸先生的感人事迹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用将近10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告慰、致敬所有参与西北科考的前辈们。
当年这批优秀的学人
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勇于担当
在恶劣的环境中敢于奋斗
在面对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时忘我奉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不正是由“她”、他们
和一代代的中国人建立起来的吗?
一晌凭栏人不见,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一次中外平等合作的联合科学考察
已经留在了历史深处
中华民族坚定自信的脚步还将继续!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也是一曲英雄群像的赞歌
谨以此片
献给那些为了捍卫
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而以身殉道的前辈学人!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潘振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