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镇江举行 “十四五” 科创与产业创新融合首场发布会,多部门亮出融合发展成绩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1 15:56:00

10 月 21 日上午 ,镇江市行政中心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举行 “聚焦‘四个着力点’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主题聚焦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镇江市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及丹徒区、镇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出席,系统展示镇江市 “十四五” 期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举措与成效。

发布会伊始,镇江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顾明华介绍全市 “十四五”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总体情况。他表示,镇江市紧扣 “十四五” 规划收官目标,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后,发布会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各部门负责人针对平台建设、工业创新、人才引育、区域成效等热点问题逐一回应。

现场

科技局:高能级平台成融合 “强支撑”,“双高协同” 试点破壁垒

针对 “镇江平台载体建设进展” 的提问,镇江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华表示,该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已构建起多层次创新平台梯队。一方面,出台《镇江市重点实验室 “强基提能” 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培育出 “道路运载装备与智能运控系统” 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先进航空发动机用粉末高温合金” 等市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科技大学 “深远海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 获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入选全省首批 “标杆孵化器”;另一方面,推动航天海鹰、中船动力等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成立 5 家创新联合体,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镇江高新区入选江苏省 “双高协同” 试点后,已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 3 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 500 万元建设 “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今年 9 月举办的首场 “双高协同” 专题对接会,发布企业技术需求 30 项,开放高校共享科研仪器 343 台套、专利成果 1742 项,同步推动丹阳、扬中、丹徒高新区与高校结对,实现 “高校优势学科 + 园区主导产业” 精准匹配。江华表示,市科技局近期将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平台运营。

工信局:“四群八链” 筑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围绕 “工业领域科创与产业融合举措”,镇江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明珠以 “四群八链” 培育和 “876” 创新引领工程为核心展开介绍。在创新主体培育上,该市已拥有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 7 家、国家 “单项冠军” 企业 10 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73 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4 家、国家绿色工厂 26 家,工信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 家,企业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平台建设与技术攻关方面,镇江市在新型电力装备、智慧农业装备领域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4 年 10 家平台入选省首批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十四五” 期间承接省级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累计获评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 101 个,158 个项目入选工信部设备更新再贷款清单。此外,通过组织企业参与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选聘 51 名产业导师进校园等举措,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长三角大飞机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 “零的突破”。

人社局:人才 “镇兴” 显成效,吸引力五年跃升 18 位

“科技创新离不开稳定人才队伍。” 镇江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志云介绍,“十四五” 期间,该市推进人才 “镇兴” 行动,累计引培高技能人才 16 万人、专业技术人才 39.4 万人,每年引进大专以上人才 4 万人,2025 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升至第 37 位,较五年前提升 18 位。

政策层面,实施大学生 “聚镇”、青年人才 “归雁” 计划,发放生活、租房等补贴 3.27 亿元,惠及 12.3 万人次;对接层面,五年举办校园招聘 500 余场,与 140 余所高校建立联系,设 56 个高校人才工作站;服务层面,布局 14 个 “镇青驿站” 提供免费住宿,连续五年举办菁英创业大赛吸引 1891 个项目参赛,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6 家、企业人才工作站 276 家,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丹徒区与高新区:区域创新各亮 “特色牌”

丹徒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庆丰亮出该区 “十四五” 科创 “成绩单”: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90 家、国家级 “小巨人” 企业 4 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 2 家,材智汇(丹徒)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今年丹徒高新园升级为江苏省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与 10 余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140 项以上,引育国家级人才 8 人,为区域转型注入动能。

镇江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卞茜则表示,作为 “双高协同” 试点,该区构建 “五个一” 融合体系,与 3 所高校 11 个学科协作,开展校企对接 50 余次,新增项目研发投入 7492 万元;下一步将聚焦 “绿色海洋装备”“未来能源” 新赛道,成立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企业优先录用合作高校毕业生,打造 “双高协同”“立标之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