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篆隶铸魂 花鸟传神 ———泰州籍画家李俊的传统坚守与当代创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1 17:49:00

胡振民(左)与李俊在一起。

扬子晚报网10月21日讯 (记者 王国柱)“汲明清写意精髓,将篆隶书意渗画间,一花一鸟皆有生机,一笔一墨尽藏匠心,守正传统根基,开辟创作新境。”近日,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观赏泰州籍画家李俊花鸟画后如此评价。

在胡振民看来,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李俊的花鸟画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其“笔墨有根”——这“根”深扎于篆隶书法的沃土,让他的画跳出了常见的软媚之态,多了几分古雅刚健的气韵。李俊将篆隶书法的精髓与花鸟画的笔墨语言进行了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技法叠加。传统花鸟画虽重“以书入画”,但多取行草的流畅灵动,李俊却另辟蹊径,把篆书的圆劲浑厚、隶书的方劲古拙化作了画中花鸟的“筋骨”。

观李俊笔下的梅枝,没有纤巧柔细的线条,每一笔都如篆笔般凝实,落墨时带着“屋漏痕”的涩劲,收笔时藏着“锥画沙”的沉厚,枝干的苍劲挺拔不需过多皴擦,仅靠线条本身的力度便跃然纸上;再看荷叶的勾勒,隶书的波磔笔意隐于其间,起笔藏锋如“蚕头”,收笔回锋似“燕尾”,叶片边缘的起伏转折,既有书法的韵律感,又暗合荷叶承露的自然形态。

若说篆隶笔墨是李俊花鸟画的“筋骨”,那“花鸟情态”便是其艺术的“灵魂”。李俊笔下的花鸟绝非标本式的写实,而是充满了“活态”与“天趣”,是自然灵韵与人文情怀的共生体。他画雏鸡,不照搬古法中“抬头鸡”“低头鸡”的固定范式,而是捕捉雏鸡啄食时脖颈微探、羽毛蓬松的瞬间——淡墨晕染出绒毛的柔软,浓墨点出眼睛的灵动,寥寥数笔便让雏鸡的天真憨态扑面而来,尽显“天趣”;他画荷花,也不局限于“出淤泥而不染”的符号化表达,而是关注不同时节荷花的情态变化:初夏新荷擎露时,他用淡青墨色晕染花瓣,留足空白显水汽;深秋残荷听雨时,他以枯笔皴擦荷茎,墨色浓淡间藏萧瑟,让荷花有了时光流转的层次感。

胡振民(左)与李俊在一起。

更难得的是,李俊的艺术在坚守传统根基的同时,开辟出了当代审美语境下的新境。李俊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题材的拓展上:传统花鸟画多以梅兰竹菊、禽鸟鱼虫为主要题材,李俊则将视野延伸到当代生活场景,城市公园中的紫藤、小区花坛里的月季、郊外田埂上的雏菊,这些贴近当下生活的物象,让传统笔墨与当代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他的“创新”更体现在意境的升华上:传统花鸟多追求“逸品”“雅品”的文人意趣,李俊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他画冬日小区的山茶,不满足于描摹花瓣的艳丽,而是以篆书的圆劲勾勒枝干,墨色沉实如裹霜雪,暗合寒风中挺立的韧劲,传递出当代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从容力量;他画阳台窗台的雏菊,摒弃了传统花卉“孤芳自赏”的构图,用隶书的方拙笔意铺陈细碎花瓣,旁侧添几笔淡墨勾勒的咖啡杯、翻开的书页,将都市人的日常闲适与自然生机相融,让传统笔墨贴近了当代人的生活肌理。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活化,是“以笔为桥连古今”的生动实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俊的艺术实践不仅是个人追求,更承载着传承泰州“人文三水”、推动地域文脉当代发展的责任。泰州花鸟画历来是江苏花鸟文脉的重要部分,从郑板桥的水墨探索到近现代的艺术传承,文脉绵延不绝。李俊延续泰州“人文三水”中“以书入画”“师法自然”的核心基因,让郑板桥的笔墨意趣、施耐庵的鲜活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传承;同时以全国视野审视地域艺术,将泰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三水”之韵融入更广阔的传统花鸟语境,让泰州元素成为全国传统书画的鲜活注脚。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