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熟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江苏科技大学尹邦彦教授四十年匠心铸经典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3 15:57:00
![]()
尹邦彦教授
扬子晚报网11月3日讯(通讯员 于凤保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  翻开尹邦彦教授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指尖划过近九千条熟语的译法与注释,仿佛触碰到一位学者四十载深耕不辍的赤诚之心。这部历经五版修订、从百余部典籍中淬炼而成的工具书,不仅是字词的精妙转换,更是中华文化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温暖名片,字里行间都镌刻着尹教授对学术的坚守与对文化传播的担当。
尹邦彦,男,1943年生,江苏科技大学英语系教授,现任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兼任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辞书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理事 。熟语,汉语中结构固定、语义凝练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四大类。其特点为结构不可拆分(如“乱七八糟”)、意义整体性强(如“打破砂锅问到底”),来源于民间口语(如“船到桥头自然直”)、古代典籍及外来文化。作为词汇系统中的特殊单位,熟语在口语及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
尹邦彦独立编著的《汉语熟语英译词典》,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初识这部词典,便被其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上世纪 80 年代的讲台之上,尹教授发现汉语熟语英译缺乏精准工具书,学生常因文化隔阂误译,这份教学中的 “小遗憾”,竟成了他毕生钻研的起点。1981 年,首本《汉语成语英译》问世,近 1400 条成语的整理,虽篇幅精简,却为领域填补了空白。
此后数十年间,尹教授效仿 “英语词典之父” 塞缪尔・约翰逊,在没有现代语料库的年代,亲手制作数万张资料卡片,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及其英译本中广收博采、爬梳剔扶。从 4600 条到 6400 条,再到 2023 年修订版的近 9000 条,从成语到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甚至 “打铁全靠本身硬”“早立秋,凉飕飕” 这类首次入编汉英工具书的民间俗语,这部词典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尹教授心血的累积。
最令人动容的,是词典中 “文化解码” 的温度。尹教授始终认为,熟语英译绝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译法中,他既收录贴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更保留 “ Heaven” 而非 “God” 的译法,只为还原汉语中 “自然天道” 的文化内涵;“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的注释里,他细致解读 “梧桐” 这一中华文化特有的意象符号,让外国读者读懂 “招揽贤才” 的深层寓意。那些看似枯燥的译法、注释与语境例证,实则是尹教授为中外读者搭建的文化桥梁,让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里的集体智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中的执着精神,都能跨越语言壁垒,被世界真切感知。
![]()
尹教授和家人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词典的诞生,更离不开一份 “父子接力、夫妻同心” 的温暖支撑。晚年患病时,年已八旬的尹教授仍坚持核对每一条译法,儿子熬夜协助整理书稿,妻子承担家务并帮忙查阅资料。这份学术之外的亲情羁绊,让这部厚重的工具书更添温情。四十年间,尹教授守着 “冷板凳一坐十年冷” 的治学精神,将零散的汉语熟语系统化、集成化。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这份看似平凡的坚持,实则是最了不起的匠心。
如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部词典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是英语教师与翻译从业者的 “解题钥匙”,是外国汉语学习者 “读懂中国” 的入门向导,更是文化传播者 “讲好中国故事” 的得力工具。尹邦彦教授用四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学术坚守,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真正的文化担当,是让民族智慧被世界看见。
合上书页,心中满是敬意。尹邦彦教授以毕生心血架起的这座“语言桥梁”,不仅让汉语熟语 “活” 在了英语世界,更让中华文化的魅力跨越山海、直抵人心。这份对学术的赤诚、对文化的热爱,值得永远铭记与敬仰。而这部词典,也必将在中外文明互鉴的道路上,继续传递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温度”。
此外,尹邦彦教授也是扬子晚报的老朋友,他与扬子晚报也是颇有渊源。2006年,他因《汉英大词典》著作权纠纷胜诉,2014年再诉名誉侵权获终审判决。扬子晚报均独家关注并报道了这场令辞书界高度关注的著作权纠纷官司。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