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届)认证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7 22:16:00
![]()
11月6日,2025(第二届)认证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京举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下称“南京分中心”)以认证为“利器”,贯穿绿色、数智、品质三大维度,为江苏企业、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性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安全。
![]()
“碳足迹”标定出口新规则
“欧盟的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和ESPR(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已经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当下的成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副处长王振阳的发言直指江苏外贸企业的痛点。随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加速筑高,产品的“碳足迹”正成为新的技术护照和定价筹码。
江苏的应对迅速而系统。本次大会上,南京分中心一次性发布了覆盖钢铁、光伏、纺织等7大领域的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旨在填补行业空白。更为重要的是,“CQC零碳江苏行”计划全面启动,南京分中心联合大丰港、射阳港等园区以及波司登、亨通等龙头企业,将零碳从概念推向实践。
“我们携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深度战略合作,打造羽绒服装行业的绿色、零碳示范标杆,引领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波司登集团副总裁王晨华表示,企业打造“BSD.AI美学大脑”AI大模型,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在南京分中心支撑下,江苏省级地方标准《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出台实施,为园区提供了从能源、建筑到管理的“六化”落地路径。“零碳标准的落地,让我们的园区发展更可持续,也为江苏‘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实践样本。”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低碳专家顾晓峰说。
江苏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副主任罗子伟表示,面向未来园区将会同南京分中心深化高端认证服务,从基础体系认证向高附加值认证延伸,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国际互认认证,帮助园区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这套“标准先行、平台共建、园区示范”的组合拳,意味着江苏正试图将碳约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先机,帮助企业在全球绿色博弈中重塑竞争力。
![]()
江苏“芯”获颁全国首张评价证书
认证服务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驱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大会现场,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全国首张芯片(半导体器件)国产化证书。至此,在被视为“工业粮食”的芯片领域,产业链上下游携手建立起科学的国产化合格评价体系。
大会现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煤矿用滤尘送风信息头盔、南京宏泰的SOC(系统级芯片)半导体测试设备获得了“全国首批国产化设备证书”。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制造执行系统(MES)、流量测量等垂直赛道均发出了工业核心软件领域的首张国产化证书。
一系列“全国首批”“全国首张”证书的颁发,清晰地传递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坚定决心。第三方合格评定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智改数转网联”筑牢可信根基。
大会现场,祥华科技、荟轩精工等企业获得智能工厂评价证书。江苏祥华科技有限公司耗时三年,投入近60位专业技术人员,投资超3000万元,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链路数字化管理系统。“获得CQC智能工厂证书,是对我们转型升级成果的最佳证明。”该企业董事长王伯锁计划下一步重点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预计两年内生产效率再提升20%。
![]()
“质量码”溯源数据资产
在追求绿色与数智的同时,江苏将“品质”视为不变的根基。刚刚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亨通集团副总裁、首席质量官陆春良在大会现场详细解码了其打造的“四全两面”质量管理模式。从研制出中国第一根自主知识产权光棒,到承建覆盖150多个国家的海洋通信网络,亨通成长为全球光通信行业唯一灯塔工厂,质量从生产线的“控制点”,演进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品质生态圈”。
这一质量新范式正与数字时代融合。大会上发布的《可信质量数据空间白皮书》,聚焦质量认证数字化实践,构建“需求响应—服务落地—价值反馈—迭代优化”的第三方质量服务价值闭环,让质量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新的价值,这意味着“质量”本身正在被重塑为可度量、可交易的数据资产。
目前数字认证嵌入江苏的非遗传承,解决了传统非遗文化确真、确权的难题。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会长、非遗传承人葛洪表示:“非遗手工艺品数据存证证书,让老技艺有了新保障,也让苏州玉雕能更好地走向年轻市场。”
大会现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向一批苏企颁发了ESG评价评级证书。该证书已成为吸引投资、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品牌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苏企加速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作为品质的重要组成,展现出江苏企业群体在高标准引领下的整体跃升。
“认证是信任与质量的基石,认证技术已深度融入江苏发展的多个领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总经理助理王欢喜表示,认证助力龙头企业进行卓越实践,也支撑着区域质量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期待南京分中心立足江苏,围绕产业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促进开放共赢的三重维度,加速探索一条以认证赋能、以数据驱动的质量强国省域范例之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