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微实事”托起“一老一小”大幸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0 19:15:0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如东人大代表聚焦“一老一小”群体,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不断助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资源精准倾斜。通过一系列暖心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为“一老一小”托起“稳稳的幸福”。
![]()
![]()
3
![]()
![]()
托育安心 破解带娃难题
走进如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托班的孩子们正在愉快地玩着游戏、吃着水果。
“之前把孩子送到私立早教机构的小托班,活动空间有限。这里不仅室内外场地宽敞,设施齐全,师资也很稳定。”家长余双双告诉记者,她孩子从托班顺利过渡到小班,没有出现分离焦虑,“孩子每天都盼着来幼儿园,看他在这里开心,我们也特别放心。”
![]()
![]()
![]()
家长缪陆燕也感受到便利,“我工作的厂就在幼儿园附近,送完孩子去上班,下班顺路就能接回来,特别方便。”她笑着说,孩子入托后进步明显,“孩子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增强了,可以主动上厕所、唱儿歌,和小伙伴们相处得也很好。”
此前,公办托育机构托位数不足,不少双职工家庭面临“带娃难题”。县人大代表王金煜在走访企业、社区,联系职工、居民时,了解到这一需求,深入调研后,提交了“区中心幼儿园托育扩容”的民生微实事项目建议。该项目被确定为2025年开发区民生微实事项目,由区财政保障资金,新增20个托位,缓解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
![]()
满足群众托育需求,既是民生大事,也是发展要事。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区人大工委将项目纳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王金煜作为挂钩联系代表,全程参与前期调研、施工推进和后期评估。他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踪监督托育项目的“扩容提质”,通过走访调研、听取意见,助力幼儿园托育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我们要让开发区的职工居民享受到‘幼有所育’的民生福祉,感受到‘孩子有人带、工作更安心’的实实在在幸福感。”
如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园长、区选民代表徐小敏介绍,园方投入40多万元,实施教室功能改造、设施设备添置和托班环境提升。教室采用软包地面、圆角家具,配备恒温饮水设备、消毒柜等。采购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教具、绘本、教师指导用书。按“一教两保”配备持证教师,将保教重心放在幼儿生活自理和综合能力培养上,打造托班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游戏体验中自然成长。
更贴心的是,今年9月,园方将托育费从每月1500元下调至每月1300元,并推出弹性离园免费延时托管服务,适配双职工家庭的下班时间。“我们计划探索‘整合资源、开门托育’模式,比如和企业合作开设周末亲子体验营、暑期托管班,把服务从园内延伸到企业和社区。”徐小敏说,未来将实现“保育专业化、服务个性化、管理规范化”,让普惠优质的托育服务成为开发区的“温暖名片”。
![]()
![]()
银发港湾 温暖老年生活
“今天的活动很不错,村里安排得蛮好,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重阳节这天,袁庄镇朱庄村的养老互助睦邻点正式启用。73岁的村民顾祥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文艺节目,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设立在村部的睦邻点,虽算不上“豪华”,却处处透着温馨。活动间、休息室里配备了沙发、电视、按摩椅、跑步机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其乐融融。当天,养老机构带来了十几个文艺节目,服务人员还为老人们测量血压、理发,现场十分热闹。
![]()
![]()
![]()
“村里60岁以上老人大概有1200名,占村里总人口的50%。我们走访时,发现很多老人独自在家,有的连电视都不会开。我们就想,花点小钱,为老人们做点实事。”袁庄镇人大代表、朱庄村党总支书记康林林道出了建设睦邻点的初心,“老人们步行一会儿就能到这里,既增加了生活乐趣,也便于我们联系服务群众,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总投资8万元的睦邻点,在镇级补贴1万元后,其余资金由村自筹解决。康林林坦言,这只是开始。他们正计划借助社会力量,结合镇上的全域整治项目,进一步扩大睦邻点空间,完善设施,未来还将建设功能更全的“邻里中心”,推动服务再升级。71岁的张玫梅老人感触颇深,“现在条件一年比一年好,村里对老人家很爱护,我们都很满意。”“我们还会多举办活动,把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落到实处,让更多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康林林说。朱庄村的睦邻点成了老人们的情感驿站和快乐港湾,这件“微实事”办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上。
除了“精神孤独”,“吃饭难”也是农村养老的普遍难题。对于很多独居、高龄老人来说,一顿热乎饭也是每天的“烦心事”。
今年,丰利镇古丰社区“助餐点建设项目”被票决为民生微实事项目后,社区投入12万元,确立“社区+商家+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模式,开设古丰银龄食堂,配备专业厨师与服务人员,每天为老人们提供“一荤两素一汤”的10元营养餐,日均服务50余人次。人大代表还对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发动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覆盖百余名老人,让温暖直达家中。“以前自己在家就随便煮点粥,现在每天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家住社区的张奶奶高兴地说。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栟茶镇。每天中午11点,茗海社区爱心食堂、三星村老年助餐点飘起饭菜香。这些食堂不仅是解决“吃饭难”的食堂,更是集休息、棋牌、保健、阅览于一体的互助养老睦邻点。
通讯员 袁嘉翊 姜宁惠 张海梅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