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守住了“绿水青山”,做活了“金山银山” 姜堰闯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12:50:00

扬子晚报网11月14日讯  (通讯员 丁明玥 宋伟 王宇飞  记者 王国柱  )  生态环境优美是泰州姜堰的一张城市名片,当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不断加快。11月13日,该区召开“扛起改革担当 冲刺千亿姜堰”绿色低碳转型专场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当地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成效及未来规划。

该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姜堰区创成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创成泰州全市首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姜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姜堰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极。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核心载体与亮丽名片,580公顷的淡水湿地,负氧离子浓度常年维持在6000每立方厘米的高水平,成为“天然氧吧”。

优越的生态禀赋催生了蓬勃的旅游热潮,2025年国庆假期间,溱湖景区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收入近5000万元,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的巨大市场价值。在生态产业方面,创新构建了“点、团、片”梯次发展模式。“溱湖湾”片区依托湿地风光,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带;“通南高沙土”片区深耕农业本底,构建起“通南五味”特色产业体系。

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姜堰以高水平技术改造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省率先开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省、市铸造行业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姜堰召开,铸造整治“姜堰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国有影响。通过整治提升,该区铸造企业订单不降反升,2023年开票销售增长3.5%(高于全区平均2.8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增长62%,颗粒物排放浓度普遍达到20mg/m3以下(现行国家标准为30mg/m3)。

更为重要的是,姜堰环保升级带来了强大的“生态赋能”效应。投资7亿元建成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成功吸引了1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以东瑞新材料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投产即保障”,项目投产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成本,真正让企业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便利”与“红利”。

实践证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姜堰区守住了“绿水青山”,做活了“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实践真谛,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赢的姜堰路径。

“十五五”规划在即,该区将紧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发展目标,持续深化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发布会现场,该区水利局、溱湖度假区、蒋垛镇、淤溪镇、俞垛镇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