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千亩盐碱滩变良田 首年亩产超千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0 21:15:00
2025年11月19日,由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农业农村局三名农技研究员组成的水稻测产验收组,来到位于江苏省地质局实施的灌云县洋桥农场盐碱地综合改造现场,对现场100亩先行土壤改良的试验田水稻进行测产,经过现场测产,亩产达到514.9公斤。
![]()
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现场
![]()
现场测产
灌云县洋桥农场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建设规模为113.4717公顷,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102.643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0.46%,全部为水田。项目实施以来,江苏省地质局技术团队,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引入了“土方溯源跟踪监测”机制,由专业检测单位驻场对进场土方进行严格的土壤污染检测,确保无污染、安全的土源进入项目区,从源头为新生耕地筑起第一道健康屏障。仅三个多月,完成100余万方土方回填,并顺利通过验收,快速形成了38块规整的条田。
针对该项目区土壤高黏性、高含水率、高盐度且极易返盐等实际特点,项目组打造了 “空天地一体化降盐”新工艺。在空中,利用无人机进行土壤和植物长势监测,严控反盐;在地面,则上演了一场“特种装备秀”:针对高含水量地块,创新性改造非扰动式土地平整设备进行作业,有效避免陷车;在淋盐洗盐环节,采用“晒田-履带拖拉机旱旋-泡田-旋耕船溶盐”的组合拳,打破板结,创造盐分垂直淋溶通道。
![]()
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现场
![]()
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现场
土壤条件改善了,如何种、如何管成为新课题。项目积极探索 “耐盐品种+智慧农服” 的盐碱地农业生产新模式。
在品种上,项目组开展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三级耐盐水稻筛选试验,优选出与当前盐度相匹配的主要品种。在种植环节,因机械无法下地,项目组采取 “全程轻简式水稻种植农艺体系” ,通过飞机完成直播、撒肥和打药,解决了农业机械“下不去地”的痛点,极大提高了在特殊地块上的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在施工过程中,灌云县有关部门和圩丰镇高度重视,和项目部通力配合,通过"淡水淋洗、生物质排盐、微生物作用、结构改良"等科技创新手段,让这片盐碱之地蜕变为高标准农田。虽然在即将收获的季节遭受了连阴雨天气,但是,第一年种植的水稻实测亩产达到514.9公斤,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穿梭于田间,这些水稻将及时入仓,项目部也正在将耐碱的小麦品种种植下去,积极推进"盐碱滩"到"米粮仓"的跨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我们这片盐碱地改造项目共形成1539亩耕地,大家看到这沉甸甸的稻穗,是汗水与科技浇灌的奇迹,省地质局专业团队通过构建一套涵盖“净土回填、立体降盐、生物改良、智慧种植” 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将曾经的茫茫盐碱地改造成千亩良田,做到当年大体量填土,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为苏北地区高黏性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灌云样本’。”江苏省地质局灌云县洋桥农场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项目经理孙立才说。
通讯员 吴晨光 宋兵 王建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