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上的“服装大佬”到田埂间的“新农人标杆”,盐城射阳新农人的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11:29:00
从市场上的“服装大佬”到田埂间的“新农人标杆”,从供销社的普通职工到斩获“全国百佳科技先进人物”的实干家,盐城射阳新农人尤为平用十余年光阴扎根故土,以1200亩芡实田为根基,凭借敢闯敢试的勇气、精耕细作的坚守和创新求变的智慧,让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蜕变为带动射阳一方百姓增收的致富“金豆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当之无愧的“实干先锋”。
![]()
![]()
尤为平的新农人之路,始于对故土的深情牵挂。“每次回家看到土地分散荒芜、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心里总不是滋味。”2012年,已在东北服装行业打拼十年、事业有成的尤为平,毅然转让红火的服装厂,回到家乡射阳县新坍镇,开启从零起步的农业创业之旅。最初,他流转2300亩土地,却面临零种植经验的困境。为填补知识空白,他订阅十余种农业杂志,整日泡在田间地头,虚心向农技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请教,从稻麦种植的基础技术学起,一步步攻克旱育抛秧、秸秆还田等技术难题。
2014年,尤为平的努力迎来阶段性成果,他创办家庭农场,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2000亩,为后续发展特色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2019年,通过市场调研,尤为平瞄准芡实兼具市场价值与药用价值的潜力,决定试种40亩芡实。“芡实栽种对水肥要求极高,仅育苗成活率就是道难关。”为摸清芡实生长规律,他常常蹲守田间观察记录,反复试验后摸索出“广撒苗、细调整”的独创种植模式,同时坚持“不上农药、人工除草”的生态理念。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田当年就斩获25万元效益,为后续规模化发展芡实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尝甜头的尤为平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可2024年丰收季却遭遇了销路难题。“当年产量和价格都不错,但受大环境影响,冷库积压了几千斤鸡头米。”就在尤为平一筹莫展之际,电商平台让他看到了新希望。没有电商经验的他,靠着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搭建起简易销售平台,从零开始学习开设网店、拍摄产品素材、优化商品链接,反复对比测试快递方案。“既要保证产品新鲜度,又要节省成本留住利润,每个环节都得精打细算。”随着口碑不断积累,线上订单日渐增长,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青海、甘肃等多地。2024年电商平台销量近2万斤,2025年预计增至4到5万斤。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射阳县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的支撑,24小时到村入户的配送效率,让“水乡鲜味”快速通达全国。
![]()
![]()
如今,为平家庭农场已成为射阳县乃至盐城市规模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00亩芡实田宛如绿色海洋,构成了乡村最动人的丰收图景。为保障产品质量,农场积极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还为每份产品配备可追溯二维码。2025年,“尤其理想”牌芡实成功获评绿色食品A级产品,顺利纳入“飨射阳鲜”区域公共品牌矩阵,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今年亩产鲜苞头达2000斤左右,1200亩总产量约240万斤,加工成鸡头米后产值可达1200万元,每斤售价70-150元的优质芡实,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尤为平介绍道。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尤为平始终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他身兼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县乡村发展协会理事,牵头成立盐城市芡实协会,整合区域资源,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质销售渠道,让“大户带小户”模式辐射更广范围。农场常年吸纳80余名村民就业,让大家实现“照顾家庭、增收致富”两不误。此外,农场计划投资7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及冷链项目,新建厂房、加工房和冷藏库,项目建成后可年烘干粮食10000吨,服务农田6000多亩,惠及2600多户农户,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与射阳县“数商兴农”工程形成同频共振。
![]()
“依托县里完善的电商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和物流配套,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电商布局,增设主流电商销售平台,积极参与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提升线上市场覆盖率,全力实现满产满销。”乘着射阳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东风,尤为平对下一步发展有着清晰的谋划。他还透露,将新上芡实粉、芡实酒生产线,开发芡实糕等深加工产品,挖掘芡实药用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位裤脚带泥的新农人,正以芡实为媒,用创新之笔、实干之力,描绘着产业兴旺、村民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讯员 陈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