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光复我心,我心系一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1:07:00
太平洋的风,抚过台湾的稻浪,吹皱太湖的涟漪,终会落进江南水乡的茶盏。
就像80年前重回祖国怀抱的光复,亦如80年后千万来到江苏打拼的台胞。八十载光影,是“我光复我心”的描摹。
“我”是谁?
这个曾被罗大佑们藏在心中、问于笔尖的问题,其实自古便有答案。无论是《台湾府志》所载“闽粤流民,垦拓台地”,还是《台湾通史》“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论断,都在昭示这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道:从来没有什么“亚细亚的孤儿”,只有血脉相连的中国人;从来没有什么“台湾有事,日本存亡危机”,台湾的任何事都是中国内政,都是中华民族的“家务事”——日本真正的存亡危机,是首相高市早苗明知“红线”还要大放厥词,更是满身血债的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所以,当我们再谈论“光复”时,我们到底应该谈些什么?
台湾光复,从来不只是领土的回归,更是一场文化主体性的觉醒。363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今日的“复先基”,正在以更深刻的方式进行:台北的《溪山行旅图》与北京的《千里江山图》,能在数字展厅中遥遥相望;闽台童谣与吴侬软语,能在短视频平台里唱和相随,越来越多的台胞愿意“说走就走”,“眼见为实”祖国的进步与繁荣。
80年前的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新生的历史坐标。今时今日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为海峡两岸注入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它不仅是高铁穿山、航母下海的硬派实力,也是让每种方言都找到共鸣腔的文化包容。它能让道地台湾菜在南京“霸住”各类美食榜单,能让棒球运动跨越海峡、落地生根,还能让一张唱片、一杯咖啡成为两岸年轻人的情感链接——可是此刻,两岸统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看似微末的生活现场里,文明母体与个体生命的美美与共。
桥这头,是“民胞物与”的古老智慧。桥那头,是“天下大同”的未来图景。“台湾之人,中国之人”的深意,已被万千普通人的选择赋予崭新内涵。所有向着文明源头的回溯,都是历史必然的路径。当万千个体的选择汇聚成时代洪流,便是最雄浑的历史定数。
至此,“我心”何往,答案已然明了。
11月28日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将启动《了不起的小店》第五季系列报道,聚焦在江苏创业打拼的台胞故事。这些自发渡海而来的梦想家,用融入街头巷尾的生活美学,用扎根市井烟火的创业故事,书写着比任何历史文献都更具说服力的“统一白皮书”。他们的发光发热,就是心灵原乡自觉回归的“复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谓“我光复我心”。
其实,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吹出的,是最早母亲的感觉,也是最新的一份觉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