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苏工网语|公考年龄放宽不是“降槛”是“扩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9:19:00

最近关注公务员考试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显著变化:从中央机关遴选,到浙江、广东等地的“省考”,报考的年龄限制普遍从“35周岁以下”放宽到了“38周岁以下”,部分高级职位甚至放宽到了46周岁。

这一政策调整,可是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说,这是不是门槛降低了?但其实,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不是选拔标准在降低,而是人才活水在扩围,标志着更加公平、务实和科学的人才观正在形成。

那么,放宽年龄限制,具体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首先,这是迈向就业公平的重要一步。 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35岁焦虑”?过去,这道“35岁门槛”就像一把悬在职场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在公务员考试里常见,很多企业招聘也纷纷效仿。这导致一大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被挡在了门外,造成了人才浪费,也加剧了年龄歧视。现在,给更多“35岁+”的求职者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这不仅是捍卫了就业公平的基本原则,也为全社会反对年龄歧视树立了良好典范。

其次,这有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您想啊,35岁到38岁,甚至更年长一些的求职者,他们通常正处在职业的黄金期。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更扎实的实践经验和更成熟稳重的处事能力。这些宝贵的“软实力”,恰恰是做好管理、决策和协调工作的关键。把这样一批“熟龄人才”吸纳进来,可以和年轻的“新鲜血液”形成优势互补,让整个团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更合理,从而增强政府应对复杂局面、服务社会民生的整体能力。

最后,这也是国家顺应人口社会发展大势的务实之举。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均寿命延长,中青年人力资源的价值愈发宝贵。打破不合理的年龄壁垒,正是盘活全社会人力资源、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必然要求。这也鼓励我们每个人进行终身职业规划,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为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正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35岁”到“38岁”乃至更宽,这背后是人才选拔理念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选拔的标尺,更多地聚焦于能力本身,既看学历也更看实战,既看经验也更看潜力。让所有有才华、有担当的人,都能跨越不必要的门槛,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不仅仅是在重塑公务员的选拔标准,更是在引领我们整个社会,走向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理性的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永辉  任国勇   曹卢杰

主持出镜  任国勇

视频摄像  于房浩  李铭哲

视频剪辑  汤清宇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