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南通市北高新区:当好科创主阵地,奋力迈向国家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3:27:0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倍,发明专利成倍递增,区级以上人才入选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区首位,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9%,去年总量跃居崇川各板块首位……作为南通主城崇川区的经济主战场和科创主阵地,“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耕沪通合作“试验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市北高新区俯瞰图

从5.24平方公里到68.08平方公里的空间拓展,从城郊接合部到科创产业新高地的华丽蝶变,市北高新区以产业为基、创新为核、跨江为翼,在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命健康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赛道上昂扬奋进、步稳蹄疾,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勇立潮头,交出了一份兼具厚度、精度与亮度的发展答卷。

崇川区委副书记、市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海燕说,以“当好科创主阵地、奋力迈向国家级”为目标,持续深化产业升级、强化创新驱动、拓展融合路径,全力冲刺国家高新区创建目标,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先行样板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沪通合作 厚植一体化发展

市北高新区的“跨江融合”先天优势,发端于2010年沪通两地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简称“市北科技城”),一批批初创企业、科研团队、孵化器等接踵而至、落地生根。2018年9月,以市北科技城为核心区,南通市北高新区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成为全省首家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的示范园。

2020年,南通“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市北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2021年,崇川区委、区政府明确市北高新区“创新之都先导区”战略定位。随着沪苏通长江大桥开通、南通西站运营,交通红利进一步拉近了沪通两地距离,市北高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等众多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下,迈入沪通跨江融合“加速期”。

走进市北科技城,一栋栋现代化的独栋别墅,让人以为误入高档小区,听不到轰鸣作响的机器声,看不到汗流浃背的工人,楼宇里是身着白净工服的生产工人和创业者。站在市北科技城规划沙盘前,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董事长、总经理张小乐颇有感慨,昔日的土地阡陌田野、交通不便,如今楼宇拔地而起,科创企业扎堆,一座现代化新城雏形初现。

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

过去五年,他更见证了众多沪上企业和团队在这里“拔节成长”——百优达自主研发的国产“人工血管”投产,科凯生命的人造心脏瓣膜进入临床应用,汽车电子头部企业涵润电子南通工厂产值连年翻倍;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上海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相继落户;园区地下停车场“沪”字打头的车牌号更是随处可见。

“从上海虹桥站坐火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南通。”江苏科缔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正是沪通“同城化”的亲历者,两年半前,他带着团队从上海来到市北高新区,享受了市区两级人才政策补助,幷在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拥有了实验室,研发生物活性多肽产品。如今,企业效益蒸蒸日上,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也让他坚定地选择在南通安家落户。

作为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而生、而兴的园区,市北高新区自诞生之初就深植“一体化”基因,走出了一条“上海孵化、南通转化”“上海研发、南通智造”的协同发展之路。据统计,园区约40%的企业源自上海,60%以上企业与上海存在产业链合作,70%的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逐新提质 精准发力创新主体

走进江苏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明净整洁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身着净化服,在显微镜下,进行精密元件的细微焊接。看似安静的生产场景背后,却是这家企业每天加班加点的“幸福烦恼”——为了赶工最新产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一款动脉瘤患者的“福音”。公司总经理朱峰坦言,“受制于场地和设备,担心产能跟不上。园区招商团队及时上门,帮助解决拓展空间。”

今年4月,这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批上市,实现了国产替代,幷创新研发了可回收功能,受到市场一致认可。朱峰告诉记者,这款创新产品问世并不容易,从研发到临床用了5年时间,投入资金超1亿元,“其中也有园区的鼎力支持,不仅给予人才项目补助,还提供了免费的生产车间和办公场所。”

创新生态的优化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服务升级。“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区出台科技创新专项政策,从研发投入补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建立“企业需求清单+高校院所供给清单+政府服务清单”三单对接机制,每天汇总企业技术需求“打包”发往上海高校院所及创新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BEEPLUS 市北科创金融中心

创新是市北高新区的成长“基因”,市北高新区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牵引,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载体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主体“量质齐升”,梯队格局日益完善。钰泰半导体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奥蓝玻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百优达科技“人工血管”获批国内首款上市注册证,市北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创新型产业集群。

这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背后,是市北高新区逐新提质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61.3亿元增加至116.6亿元,实现翻番,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2%,五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保有量由748件增长至1645件,实现倍增。累计培育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占全市1/5。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占全区总量近一半。获评“全国首批省级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省“双高协同”试点单位。

产业集聚 集群发展能级跃升

不同于靠江靠海的工业园区,市北高新区属于产城融合型园区,产业用地仅占40%,有限的空间注定了园区要走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区精准锚定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以“招大引强”强根基,以“集群发展”提能级,构建起特色鲜明、韧性十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捷说,“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区走出了一条跨江融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园区“一号产业”,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通富通达、越亚半导体等一批龙头企业。去年以来,百亿级通富微电先进封测基地开工建设,韩国半导体先进封装设备制造项目落户,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三大主导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8%以上,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孵化,南邮南通研究院成为市北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提供封测相关的技术研发、转化孵化、产业服务、人才培育等。南邮南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张楠介绍,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下一代通信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研发,联合通富微电共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设计企业落户。

集群发展让产业竞争力持续“加码”。集成电路产业园内,50余家重点企业扎堆集聚,芯片设计、设备制造及封装测试等环节协同发力,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凭借精准定位成为全市“网红园区”,集聚高成长性企业50余家,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创新型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特色产业集群,市北科技城则集聚汽车电子上下游企业40余家,构建起智能驾驶完整产业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北高新区将继续勇担“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使命,以更大力度深化沪通合作,以更高标准完善创新生态,以更实举措做强产业集群,奋力迈向国家高新区行列。

通讯员 吴晓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