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经济开发区:跨江协同,共谱融合发展“奏鸣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4:35:00
“这个项目虽然竞争激烈,但和客商已互访了多轮,很有希望!”10月下旬,启东经济开发区苏南地区招商负责人黄豪擘,以每周出差5天的“飞人”模式,正全力争取一个高端智能制造项目的落户。“这几年启东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速释放,招商谈项目底气更足了!”
黄豪擘口中的区位优势,即随着崇启大桥通车和北沿江高铁建设,启东跨江向南的时空距离不断被“拉短”,沪启同城化效应凸显;产业优势,即启东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的生命健康、泛半导体、新能源三大产业链不断被“拉长”,“链式”招商成果显著。
一“短”一“长”的变化,展现的是启东经济开发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的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我们接轨上海、跨江融合也驶入‘快车道’。”启东市委常委、启东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建说,开发区将找准自身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和定位,坚持招商兴区、产业立区、工业强区,扛起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首位担当。
跨江“提速” 沪启同城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双主塔同日封顶!”9月底,江苏昊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骨干沈桂奇的手机上,弹出这样一条消息。这座大桥建设的每一步进展,沈桂奇都格外关注。在他眼中,这不仅是一座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更是一条“黄金纽带”。“等大桥建成、北沿江高铁通车,上海和启东的同城化生活指日可待!”沈桂奇说。
江苏昊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在上海,两年前落户启东经济开发区内的生命健康科技园,从事益生菌的研发和生产。眼下,企业在园区投资3亿元新建的2.7万平方米厂房主体已建成,即将进行设备安装。“未来,公司准备将总部搬到启东,团队大多数人也愿意来启东工作。”公司负责人陈辉说,届时启东到上海的通勤时间,和在上海市区上班差不多。
沪启同城,是许多总部位于上海、生产基地位于启东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共同感受到的发展趋势。从上海浦东到启东,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过去,由于长江阻隔,两地虽然隔江相望,但启东却无法承接上海发展的溢出效应。
近年来,随着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启东一个小时以内即可直达浦东;而随着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和北沿江高铁建设加快,启东与浦西的时空距离也将缩短到一小时以内。从启东经济开发区到启东西站仅有10公里,届时坐高铁到上海最快仅需20多分钟。
沪启同城化,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走进生命健康科技园的生命科学港,仿佛走进上海张江科学城,建筑风格、生态景观让不少前来考察的上海企业家找到了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如今,20多栋绿树掩映下的研发办公楼,几乎满员入住。而中科路、海科路、金科路、罗山路、银冬路……一条条新建马路的名字,也几乎“复刻”了张江的路名。
“无论是发展生物医药还是泛半导体产业,我们依托的是上海和苏南的产业集群和创新优势。而随着多条跨江通道的建成,长江,不再是地理的阻隔,而是启东经济开发区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的枢纽。”启东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峰华说。
产业协同 壮群强链
“客户下单了,技术开发已通过!”9月28日,一封来自上海客户的电邮,让南通优睿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测试技术负责人孙军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家从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企业,两个月前接到一笔来自上海的订单。但这批产品封测精度要求很高,需要突破诸多技术关口。两家公司的研发团队经过沪启两地来回奔波和线上技术研讨,共同攻克了程序开发、精度把控等环节的难题。如今,产品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验证阶段。
“半导体是一个需要多方密切协同配合的行业。上海有人才和市场优势,启东有生产制造优势。两地协同,可以互补短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优睿半导体首席技术官许海渐说,公司紧盯高附加值产品的封测,今年以来订单量增长迅速,车间几乎满负荷生产。 以产业协同为着力点招商引资、壮群强链,是启东经济开发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接上海、苏南和浙江项目转移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培育,开发区已形成生物医疗、泛半导体和新能源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
捷捷微电子、吉莱电子、至纯科技、托伦斯半导体、乾朔电子等电子信息技术的优质企业集聚,产业规模去年已迈上百亿台阶;药明康德、拜耳医药、盖天力药业、艾力斯医药等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60多家企业也汇聚于此,“发展生物医药就到启东”的招牌,在上海和苏南已小有名气;新能源产业则是另一个百亿级集群,亿纬林洋、海四达、沃太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构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效应…… 招商不搞“内卷式”竞争,而是精准定位自身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发挥产业链的集聚优势和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优质项目互相成就、双向奔赴。凭借这样的招商思路,启东经济开发区在项目建设中捷报频传。据统计,目前启东经济开发区6成以上落户项目,来自上海、苏南和浙江长三角地区。今年1~10月,启东经济开发区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6个,其中5亿元以上14个。
双向“飞地” 深耕创新
再过几个月,凯联医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在启东经济开发区生产的第一款产品——垂体激素注射泵,有望投放市场。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将形成“上海研发+启东制造”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上海人才集聚,创新优势突出,启东区位优势明显,综合成本更低,对企业来说更具有竞争力。”公司行政总监蒋利春说。
这样跨越沪启的“飞地”模式,走进启东经济开发区,处处可见。
在生命健康科技园内的生命科学港,今年6月才启用的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已迎来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这个研究院是复旦大学和启东市联合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的学科优势,在启东转化前沿科研成果、孵化科创企业,赋能启东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目前已有三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究院注册孵化,第四家也将很快入驻。”研究院副院长周琼说,这里是复旦大学的一块“产业飞地”,将推动学校基础医学研究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今后,研究院还将探索高层次人才和学校互用,打通校地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 在上海,启东也有“飞地”。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利用离岸孵化的模式,招引科创项目先期入驻,依托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开展科技攻关。到产品中试和产业化阶段,可转入启东进行成果转化,破解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难题。目前,中心吸引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软件信息等多个领域的初创型项目进园孵化。
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双向“飞地”中实现要素流动、深度融合,创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生命健康科技园跻身2023卓悦榜“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园区”、2025华医榜“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最具活力园区TOP30”等行列。1~10月,启东经济开发区共认定科创项目38个、高成长科创项目15个,完成高企预申报45个,申报国家级海外人才55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