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建军路拾贝丨吹过老城墙的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5:30:00
总有一脉长风,从这座城的城头漫过,带着涩涩的盐味。总有一缕涛声,从这座城的城垛走过,带着串场的呼吸。总有一个传说,从这座城的城孔穿过,带着登瀛的呼唤。风仍在舞,涛仍在歌,传说仍在绵延,那截截城墙却早已散入万家灯火,化作寻常巷陌。
![]()
![]()
城墙是盐之城的铠甲,抵御着历史深处的刀光剑影,遮挡着时光苍穹的风雨雷霆,守护着满城黎庶的安谧康泰。城墙是盐之城的长卷,沉淀着浸透盐魂的鼓角铮鸣,记载着海陆交融的沧桑嬗变,铭刻着“瓢”泊沧浪的春夏秋冬。
“盐城老城墙,西汉置县,东晋筑城,南宋三次修筑,明初改筑砖城。”翻阅盐城史料,这句言简意赅的概括,意蕴却极其丰盈。它宛若一撮被岁月烘得焦干的茶叶,在时光的沸水中徐徐舒展、缓缓复原,让后来人慢慢怀忆、细细品咂。而在怀旧的风中,漫溢开的,是一缕缕“与盐共舞”的思絮。
关于盐城城墙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盐城知县杨瑞云主持编纂的《盐城县志》:“晋,始名为盐城,又名瓢城,以城形似瓢也”。由此可见,盐城最早在东晋获“盐城”之名时,便已有了城,有了雏形的城墙。而盐城的“瓢城”之名,也源于这古城墙的独特形状。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防御性建筑,古城墙呈不规则的环形,东阔西狭,犹如盐城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瓢”,故得城名。
![]()
![]()
这是一只漂浮于历史烟波中的“瓢”,一只永不沉没的“瓢”。它盛着盐之城的烟火气息、兴衰枯荣、悲欢离合,盛着晨曲中的炊烟、夕晖下的乡愁、晚风里的星斗,盛着城墙上的细草、飞雪与霜痕,盛着串场河里的盐船、登瀛桥头的灯火、范公堤上的柳行,也盛着陆公祠的英气、游击署的刀枪、永宁寺的香火、儒学街的书香……
即使在惜墨如金的《盐城县志》里,对于“老城墙”也有着不吝笔墨的记载:“唐以前,盐城久无城邑。宋绍兴至乾道元年,曾三次修固土城”“明永乐十六(1418)年,为防御倭寇骚扰,将原土城改建为砖城”“砖城城墙高、宽均为2丈3尺,周长7里67丈。城池东西长2里108丈,南北长2里90丈。城头设有城垛,垛中有一方孔,供防卫、射箭之用”。
有城必有门,有门方成城。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六年盐城初建砖城时,仅有三个城门,即东朝阳门、西安泰门和北拱斗门。明万历七年(1579年),新任知县杨瑞云来到盐城,他惊讶于盐城百姓多聚居于城东南,但城厢却无南门(有传闻言,因龙脉自西北汇聚于南,故而未开南门)。于是,他主持增辟南门,并于门上建城楼,盐城古八景之一的“杨楼翠霭”即源于此,也成为南门楼的专属印记。
![]()
四座城门,成为城墙上的四道独特景致。它们不仅是一座城眺望远方的窗口,也是一座城连接远方的桥梁。东门,位于今国贸大厦附近;西门,邻近登瀛桥;北门,在今盐城中学北校区西门附近;南门初设于老市政府大院南,后向西移数十步,新辟南门,位于今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一带。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在西门、南门之间,增辟新西门。
可见,当时的盐城城池,主要以如今的建军中路一带为骨架。城中心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将城池一分为四,东西大街是今建军路的前身,南北大街则是今解放路的前身。而西门一带,得益于串场河、蟒蛇河等枢纽河道的交汇,以及鱼市口的持续繁盛,成为当时比较集中的商业贸易区和对外通商的出入口。
在城墙温暖而博大的怀抱里,一座城以其葳蕤的生命力,绵绵不绝运转、生息、繁衍、光大。从县署、游击署等上层建筑,到表海书院、武庙、潘公祠等精神殿堂,再到义学堂、育婴堂、养济院等慈善机构,处处生机勃发,维系着盐之城的日常烟火。东南方向的陆公祠、儒学街、文峰阁,西南方向的曹家巷、杨家巷、孝子坊,西北方向的碧霞宫、如意庵、张仙祠、集仙堂、准提庵、白衣庵……一个个地标如珠玑闪烁,将人文之兴与政风之清、民风之淳、世风之良、家风之朴深深交融,孕育出这座城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成为其永恒的文化底色与精神滋养。
巍巍老城墙的形成与矗立,需要数代人的不辍接力、薪火传承。而消逝,往往只在一瞬间。城墙之命,也是社稷之运,更是民族之殇。
对于老城墙的毁损,《盐城县志》也有专门记载:“抗日战争初期,盐城屡遭日机轰炸。为便于疏散人员,民国县政府通知各区派工,于1939年4月拆除了城墙”。寥寥数语,却如声声炸雷,在后人心头轰鸣。眼前仿佛有腥风裹挟着血雨漫天纷飞,将这座“永宁之城”肆意笼罩。这悲怆的一幕,不单是盐城城墙的劫难,也是家国沦丧的耻辱,更催发出知耻后勇、砥砺前行的血性与动能。
消失不是死亡,忘记才是。为传承城墙记忆,再现古韵风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文品位、环境品质,重塑城市风貌特色,盐城于2020年启动瓢城绿廊建设,并于2022年“惊艳”问世。项目位于中心城区老城核心区,造型为“瓢”形环状。该地段为老盐城城墙故址所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富,且盐城老商业核心区贯穿其中。项目结合建军路商圈业态提升,通过固化瓢城城墙遗址、提升沿线生态环境、挖掘特色文化内涵,致力于以历史与现代的演绎、生态与文明的互动,全方位赓续瓢城精髓、熔铸城市之魂。
远逝的老城墙,永生的老城墙,最美的老城墙。那吹过老城墙的风,如今依然吹拂着这方热土上的每一个人。怀旧的风、人文的风、时代的风,在盐之城的光辉历史与灿烂文化中千回百转,时时唤醒城市记忆,激活向新而行的力量……
来源:亭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