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京,就是最好的彩蛋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25 15:36:00
□ 成贤街语
“作为南京人,电影中每一个场景都在撕开记忆的口子。”
走出《南京照相馆》,观众们久久无法释怀,心里揣着一团火,他们说……
今天的南京,就是最好的彩蛋
撰文:贝拉
踏进《南京照相馆》的放映厅,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我们都知道,那不只是电影,那是88年前真实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间惨剧。
1938年,在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内,15岁的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加印了日军拍摄的记录暴行的照片,他将照片装订成册并手写“耻”字,最终在爱国青年吴旋的守护下,这些珍贵的影像、这份浸染着鲜血和勇气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留存了下来,并成为日后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的重要证据。电影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真实历史的重现。
《南京照相馆》里的每个人,都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凡尘里为了求生的普通百姓,也有人性中的缺点,但最终都超越了生存价值,完成了运送照片的民族壮举。
很多种元素的交织,让我们从南京窥见华夏的命运,也让我们以更大视角去理解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
比如,方言。
照相馆的空间里,除了老金和宋班长的南京话,还有阿昌北方腔调的普通话,金夫人的徐州话,王广海的上海话,林毓秀的常州话,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群像。
如主创团队所言,那个动荡年代里,南京既是南京人的南京,也是全中国的南京,这里生活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百姓,大家就是不分彼此的中国人,无关性别、地域、年龄和职业。
今日之南京,依旧如是,从伤痛中走来,南京比谁都更懂什么叫“血脉相连”。
比如,山河。
照片记录下的那些被杀戮的南京人:柳树巷8号的店家、电报局的李小姐、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他们是平行时空下如你我一般,生活在南京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
阿昌给伊藤制作的相册里,有玄武湖、灵谷寺、石象路。面对伊藤的杀戮,阿昌嘶吼着:“教敷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些屹立不倒的南京地标,陪伴着无数人度过一个个春秋冬夏。
在照相馆的生死别离时刻,当老金拉下一张张背景幕墙,照片里出现的是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以及最后的万里长城。
从南京的街巷,走向祖国大好河山,我们寸土不让。
再比如,仁义礼智信。
千年文脉流淌于这座六朝古都,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岂是侵略者所能参透。电影里有一段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阐述,很有深意。
疯狂杀戮的侵略者,他们眼里的“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样?——没有杀阿昌而是伪善地以“朋友”之名去利用,是仁义和礼数;按照承诺给了阿昌两张通行证,是信用;让城门守卫杀死两个编号的“借刀杀人”行为,是智慧。侵略者用恶魔的行为,玷污着中国文化。
而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样?
是张纯如用生命的代价,去捍卫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是大屠杀幸存者们直面心灵创伤,去揭露日寇罪行;是公祭日上的三千只和平鸽告诉世界,比杀戮走得更远的,是对和平的向往。
同一片天空的我们,不妨一起踏入影院,直面那忍不住掉落的泪水,也提醒自己和告诉孩子,“吾辈当自强”的真理。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去悲痛,更有一千种理由去强大。
也许,我们都会有共同的经历——电影落幕,放映厅内灯光亮起,却没有人愿意离开。大家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之中,也想看看片尾到底有没有彩蛋。
1937年的南京城,天空和道路是灰色的,下关码头的江水是红色的。而当我们走出影院,2025年的南京城是什么样子?
是玄武湖面,柔美的粼粼波光;是梧桐大道,连绵的声声蝉鸣;是老门东里,青砖黛瓦的岁月留痕;是五彩斑斓交织下的安宁祥和,是十步一景与张张笑脸撞个满怀。
当你打开手机摁下快门,记录下那一瞬间的感动,这就是今时今刻的“南京照相馆”。
今天的南京,就是电影最好的彩蛋。
《南京照相馆》:
为了历史记忆的永不退场
撰文:张丹
《南京照相馆》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最新电影,与我国首部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1987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罗冠群执导的《屠城血证》,形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呼应。两部作品共同聚焦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原型: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本军官胶卷时,冒死加印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并将其制作成一本16张照片的相册。这本相册在通讯队员吴旋的接力守护下,最终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谷寿夫的公审中被当庭出示,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如山铁证。
《屠城血证》公映后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创作状态,《南京1937》(1995)以中日家庭视角阐述战争中的民族与人性;《黑太阳·南京大屠杀》(1995)用酷烈的方式直面战争的摧毁力;《五月八月》(2002)通过儿童遭遇反思战争创伤;《栖霞寺1937》(2004)选择栖霞寺僧人创办难民收容所实施救助为题材;最具争议的《南京!南京!》(2009)以日本士兵的视角,表述战争对普遍人性的戕害;《金陵十三钗》(2011)讲述秦淮歌女代替女学生赴死的义举……我们试图追问的是,积累了如此多样的叙事路径后,《南京照相馆》为何回到起点,讲述一个至少从表面来看并非独具新意的故事?
《南京照相馆》海报上,赫然刻写着“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在前数字时代,“影像”便是电影理论家巴赞经典论述中“再现世界原貌”、记录客观事实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也就是说,影片表现出一种强调历史真实、追求现场重返的强烈意图,除了依据真实事件创作之外,还体现在“复刻”照片细节、重现“亲善”场景等方面。在面对真相的否认、改写以及不可避免的忘却,有效的对抗除了将历史包裹进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之外,还可选择以真实的力量守护记忆的在场。
照相馆便是一座缩微的南京城,“吉祥”的名字升腾着平凡而动人的烟火气,那是千家万户平安、顺遂的朴素愿望,这个不大的空间曾见证无数战前南京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日军的暴力闯入摧毁、吞噬了往昔的全部,胶片显影出的是剖腹、削首、轮奸、焚烧、活埋……被侮辱与损害的不是抽象的生命,而是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八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以及“我的亲弟弟”……沦陷的也不是抽象的南京城,而是念兹在兹的家园,是柳树巷、广安街、杨公井、评事街、紫金山、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当与鲜活、具体的经验连接,人便获得了将悲愤化作抗争的力量,是的,“我们中国人不许你们这么糟蹋!”
照相馆里的人,是万千民众的缩影。《南京照相馆》展现了芸芸众生在个人生存与公共道德间的撕裂和抉择,他们是小人物,却让我们看见在万劫不复的炼狱中,何以生发民族复兴的力量。影片颇具勇气地揭开了普里默·莱维所谓“灰色地带”的生存方式,“软弱、不可避免的行为不一致,甚至某种程度的妥协,还有尊严和道德勇气,这种种状况是任何一个试图面对敌人而幸存下来的人都经历过的。”阿昌原本只想“活下去”,当一个只想“活下去”的人获得了保命的资格,却不忍独占生机,他一次、再一次把活的可能让给他人,最终为把照片传出去壮烈赴死;照相馆老板老金珍爱照相这门手艺,他敏锐意识到了问题,坚决提出“我们洗的这些照片要见报、要留存”;代表国家力量的警察宋存义不愿继续苟活,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惨烈,诠释何为英雄;毓秀是一名演员,她唱过穆桂英、梁红玉,明白“不能做秦桧的老婆”;日语翻译官王广海的形象是最具争议的,他确实与日本人“合作”,也最大限度地争取同胞活下去的保障,其形象的模糊与暧昧展现出影片在塑造人物上正视、尊重历史的巨大勇气。
铭记过去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抗遗忘。当阿昌在暗房中颤抖的双手紧握底片,当毓秀的戏服包裹罪证胶片,这些虚构瞬间与罗瑾、吴旋的真实壮举,以及看完《南京照相馆》眼含热泪、久久不肯离场的观众交织、重叠,共同完成了民族记忆的接力守护。正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所言:“在否认历史的声音仍存的今天,这部电影告诉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
快门下的记忆觉醒:
《南京照相馆》首映的文明启示
撰文:云舒笔记
当《南京照相馆》在南京这座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城市首映时,银幕上的每一帧画面都成为打开集体记忆的钥匙。这不是一部普通电影的常规上映,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对民族记忆的庄严唤醒。它提醒我们,有些历史不能仅存于教科书,而必须活在民族的集体意识中。
记忆需要物质载体才能代代相传。《南京照相馆》通过艺术化的影像叙事,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集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在此得到生动诠释——影片中那些定格的黑白照片不再只是个人命运的切片,而是成为整个民族创伤记忆的象征物。当这些影像在南京——这座历史的发生地与见证者面前首映时,产生了一种记忆场域的共振效应。观众在电影院这个黑暗的仪式性空间里,完成了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记忆建构的转变。
《南京照相馆》的首映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记忆之场”。影片选择南京作为首映地,实现了历史空间与影像空间的叠合,这种地理与心理的双重回归,强化了记忆传递的力度与深度。在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看来,“记忆之场”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枢纽,而这部电影恰好在最合适的地点完成了这种连接。当银幕上的光影投射在南京观众的面庞上,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他者,而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当下体验。
在全球化语境下,关于历史记忆的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南京照相馆》的诞生与首映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应。当某些势力试图淡化、扭曲甚至否认历史真相时,这部电影以严谨的艺术态度重构了历史现场,捍卫了记忆的真实性。它不煽情、不夸张,而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历史的残酷与坚韧,这种叙事策略反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南京首映式因此成为一场文明的宣誓,宣告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解释权与记忆权。
《南京照相馆》南京首映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记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凝视那些本不该被遗忘的面孔。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所言:“在错误生活后,没有正确的生活。”只有诚实地面对历史,才能建设性地面对未来。让历史的警钟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长鸣。
撰文丨贝拉、张丹(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网友“云舒笔记”
图片来源 | “@电影南京照相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