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日军为何盗南京明城墙砖?曾赴日“讨石”的南京人揭秘“八纮一宇”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1 19:31:00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一名侵华日军用刀卸下一块南京明代城墙砖,企图运回日本,用于建造“八纮一宇“塔,最终却被视死如归的中国守军用这块城墙砖反击。现实中,这座高36.7米的“八纮一宇“塔于1940年完工,至今仍矗立在日本宫崎县。塔的基座使用370多块从各国建筑物上敲下来的石块,其中有238块来自中国,有4块来自南京。2015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曾带队赴日讨石,至今无果。如今电影再次勾起了他不能忘却的记忆。
塔基里238块石材来自中国,
就有南京明代麒麟石
之所以要“讨石”,跟“八纮一宇”背后的寓意深刻相关。吴先斌告诉记者,“八纮”出自中国古籍《列子·汤问》,“八纮一宇”的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臣服于一方的统治之下,这里的“一方”指的是日本天皇。 “八纮一宇”塔建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高潮时期,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象征,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信条,也是二战时期日军宣扬东亚战争“正当性”的用语,意为“天下一家”。
吴先斌介绍,1938年,为了迎接日本神武天皇诞生2600年,当时的宫崎县知事相川胜六向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提出,让每个军或者每个师团提供两块石材,尽可能是日军前线占领地的石材,用于建造这座塔。这份呈文很快被日本军部批准,并下达给当时正在侵略中国的日军。自此,各地的日军开始不断地将掠夺富有文物价值的石材,作为“战利品”献到日本国内。1939年,板垣征四郎担任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其总司令部就设在南京,从中国掠夺这些珍贵的石材,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
在这些石材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刻有麒麟浮雕的石材(45x30cm),上面刻有掠夺者“南京日本居留民会”的字样,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一年多后被掠夺到日本去的。这块麒麟石位于塔身正面前的基座上,麒麟浮雕清晰可见,头部有些磨损,腹部则富有光泽,与被反复抚摸过的石头光亮程度相似。麒麟下方,还雕刻着一朵莲花。麒麟是中国皇家惯常使用的神兽形象,初步判断,这块石材来自南京明故宫。
日本战败后,军国主义用语“八纮一宇”因违背《波茨坦公告》,被盟军加以全面禁止。“八纮一宇”塔作为军国主义的象征,盟军下令日本必须拆除。而日本投降后也理应将此塔拆除,并把所掠夺的石材归还被掠夺国。然而,当时的知事只是将“八纮一宇”四个字用水泥涂掉,又把武士像拿下来。1964年,这座塔被作为东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起点。1965年,宫崎县又将“八纮一宇”四个字和武士像搬回了塔上。而如今,这座塔的所在地,被称为和平台公园。
前往日本“讨石”,
让更多人知道塔的来历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日本摸到那块麒麟石时,眼泪差点掉下来。”吴先斌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部分左翼之士先后来中国调查20多次,对“八纮一宇“塔的前世今生进行了严谨的论证。2013年,日本友好人士来住新平把他们调查的结果带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协商和信件往来后,吴先斌携南京多位和平友好人士赴日讨石。
2015年10月27日,在宫崎县厅会议室,吴先斌向宫崎县知事的全权代表森山福一递交了《致日本宫崎县知事的公开信》,要求日方归还“八纮一宇“塔上的南京石材,《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西日本新闻》以及宫崎电视台等多家日本媒体进行了报道。
最终日方一再搪塞不清楚历史,拒绝还石,以要请示汇报为由,匆匆宣布散会。十年过去了,这件事还是没有一个结果。在吴先斌看来,“我馆作为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讨石之职责无旁贷,伸张正义,呼唤真正的和平。”
2018年,“八纮一宇”塔的历史被日本部分中学列为入学社会科目试题,《朝日新闻》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吴先斌说,虽然讨石无终而返,但通过这种形式,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石材来自中国南京,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塔的来历、隐藏的战争罪恶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只有知道战争罪恶的人才会反对战争。”
吴先斌说,无论是电影,还是博物馆,还是研究著作,都怀着一个目的,那就是拒绝遗忘。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年轻一代。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