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支队伍入围南京决赛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04 16:31:00
“我真的很喜欢南京,想把这座城市推荐给身边更多的朋友!”
“这是我第二次来南京,我觉得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空间。”
“两天的参观,让我收获了很多创作的灵感,我们小组决定对最早的设计理念进行一些调整。”
8月2日至3日,来宁参加“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的青年创客深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明城墙与秦淮河沿线,以创作者的眼光不断寻找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点。
驻地创作 灵感不断
此次大赛延续去年首届影响力,收到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700份申请,覆盖国家和报名人数均超去年。经过线上角逐,最终8支队伍、31名选手入围南京决赛,开启为期半个月的驻地创作。参赛者将围绕主题“一城一塔一河”,将明城墙、大报恩塔、秦淮河作为整体创作对象,设计一件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户外数字艺术装置。
赛事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联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等国内外13所知名高校,并有国际专家与学者组成的导师团全程指导。
实地参观走访也给
参赛者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在到达南京之前,来自希腊的Eirini Lampiri对南京的印象是空白状态,来了以后,她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兴奋。“坐船游览秦淮河,我发现河岸边的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在聊天、下棋,在中华门,我看到很多小孩子在认真听讲解,这让我觉得这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Eirini Lampiri说,在她看来,能够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而不是通过图片或描述去想象,对于创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她更有动力去思考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这里太有生活气息了!”目前正在伦敦上学的印度留学生Saurabhkumar Parmar感慨。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国,这两天早上他在酒店周围转了转,发现很多市民骑着电瓶车买菜,或者在公园运动,非常休闲舒适,而不远处,巍峨蜿蜒的城墙静静矗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宁静的生活气息完美结合,给人非常舒适的感觉。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Saurabhkumar Parmar认真聆听讲解,他发现,南京城砖的使用方式、城墙的墙体结构,以及城市防御系统的逻辑,都和他们国家建造堡垒的思路方式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也让他思考——历史是可以被重新解读的,他们能够通过设计“重新讲述”它。“总的来说,这次行程让我收获很大。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许多创作上的灵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反而带来了更丰富的理解空间,也让人对设计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Saurabhkumar Parmar说。
Asaf Guluzade是丝路余声小组的成员,通过参观,他对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多认识。他说:“南京对历史文化的细致保留最打动我,尤其是细节处理上,比如塔身、墙体上的装饰和结构,每一处都有方向性和讲究,这让我联系到我的国家阿塞拜疆。因此,在南京我总有一种熟悉感,这种对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
一城一塔一河联动
金陵文化触手可及
今年大赛主题将明城墙、大报恩塔、秦淮河作为整体创作对象,要求选手的装置作品将三大文明地标相互联结。“城南长干里片区是市民和游客进入南京的首站,承载着南京人的集体记忆。这里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的,不能单一看某一地点。”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大赛发起人胡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让这些地标变为有机的文化整体,从而赋能南京城市文旅融合发展。”
与去年大赛纯数字化呈现不同,今年的创客大赛更强调实体装置的“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这种转变推动选手突破虚拟边界——更多参赛团队侧重将AR技术与实体装置结合,打造多感官交互的体验。
“我们目前的想法是想将城、塔、河等3个物象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廊庭设计,观众进入装置后,能更好地感受到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光核设计小组的夏佳言说,他非常喜欢这样的大赛主题和内容,能够为城市文化遗产开创全新的表达形式。
“南京是很有层次的城市,如何把‘藏起来的故事’重新唤醒,就是我们的设计需要考虑的事情。”参赛选手谢李思说,如何保证故事让人听得懂,同时不会太浅显很重要,因此他们想要设计一款互动装置,将宏大抽象的历史通过互动体验娓娓道来,让故事更有分量感。
参观走访后,网格工作室小组成员张雨瑶才发现,有很多细节此前被忽略了。他们本以为,阅读很多文献资料就已经掌握了南京历史文化传承一些核心要素,来了以后发现,似乎缺少在地化体现。“当地居民或者熟悉这片土地的人,看到我们的设计和产品,也可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缺少与本地连接的产品肯定是没有灵魂的。”张雨瑶说,通过走访参观,他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连接”和“对话”上,从而更好地把“永不消失的遗产”呈现出来。
此次活动将依托线上大师班课程、提案冲刺、南京驻地创作等模块,搭建融合教育、实践与成果落地的国际创意平台。参赛团队需为一件强调“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数字公共艺术装置完成设计与内容制作,最终作品将由国际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评选,获奖作品将获得落地呈现的机会。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图片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