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 这件青铜钟印证许倬云笔下的西周分封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8 16:15:00
许倬云的代表作《西周史》启发了人们重新认识西周分封制,即“分封”并非“裂土封侯”。西周分封打破了上古以来人们按氏族集聚的状况,将不同氏族整合为新的地域性群体,并通过“周礼”构建文化联系,形成了超越地域的共同体观念,为后世秦汉大一统奠定基础。在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的西周青铜器——梁其钟就是一件我们了解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实物。
梁其钟上世纪4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应有8件,现存5件,散存于国内外数家博物馆,其中一件就收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这件青铜钟高55.4厘米,钟体表面采用三层纹饰布局:钲部素面篆带间隔枚篆,鼓部饰对称卷龙纹,隧部铸有螺旋状突起的枚形乳丁。铭文写有“丕显皇祖考穆穆翼翼,克哲厥德,农臣先王”“用天子宠,梁其身邦君大正”等,大意是梁其的祖先就忠心辅佐先王建立功勋,梁其也受到周王重用,身居“邦君大正”的要职。
专家认为,梁其钟和出土于同一窖藏的国宝级文物大克鼎、小克鼎,都来源于同一个与周王室关系紧密的周人贵族家族。梁其是克的儿子,两人都在王朝中央担任过掌管周王饮食的“膳父”,都经由天子授权在外行使军政大权。克曾受命前往洛阳成周整肃王师——成周八师,而梁其则被任命为“邦君大正”。
清华大学程浩在《大一统视野下的西周分封制》一文中介绍,西周在分封中,除了大量同姓同族的贵族前往各地担任“侯”,还将先前已存在、臣服于周的土著邦国首领封为“邦君”。据《周礼·秋官》,大正“掌建邦之三典”,是执掌刑法制定与实施的高级官员。程浩认为,此次周王命梁其由中央官员转任邦国大正,就是选用亲信加强对邦国管制与监督。
无论是出身周人贵族的梁其前往邦国担任要职,还是历代周王的兄弟子侄们前往各地建国,都体现了周人通过分封谋求扩张的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周人移民与当地族群重新整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存在文化联系的地域性族群。南京大学颜世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夏”融合与地域族群》一文中指出,春秋以后诸侯间频繁的外交、战乱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文化联系,人们逐渐形成了“天下观”“诸夏观”,古代中国共同体的意识自此开始自我确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