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北沿江高铁“让路”,他们在云端“穿针引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1 18:57:00
扬子晚报网8月11日讯(通讯员 刘淳 戎颖菲 记者 刘丽媛)给北沿江高铁“让路”,把三秋汊藤线24—57号塔段挪个位置、换个通道,前不久,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完成了这样一项工程。别看这活儿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其实相当不简单——它不仅一举拔掉了线路横跨铁路这个“三跨”的安全隐患,还把区域电网的“脉络”给理顺了,等于给电网和铁路同时加了一道“双保险”。
作为整个展线工程的起点,崭新的T22号铁塔在晨光里泛着银光。施工现场,输电运检三班工作人员赵承汉和戎颖菲需要利用无人机对导线展放工作进行作业质量监督。随着工人师傅们穿戴好安全带开始登塔,赵承汉的无人机也同步升空。控制器屏幕亮起,高空视角实时回传着攀爬过程。
赵承汉紧盯画面,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动作和安全措施。当镜头捕捉到工人师傅抵达横担工作位置时,赵承汉立刻拿起对讲机发出清晰的指令:“到达指定工作点,主、副保护都要打好!”他语气严肃,无人机镜头扫过工人腰间牢系的安全带和后备保护绳,确认无误。
“咔哒、咔哒……”塔顶上传来手扳葫芦的声音。“现在师傅在调预偏,”赵承汉指着屏幕,无人机镜头精准聚焦在横担头,“那是五轮滑车,调整它的预偏角度是关键。因为前面的T22号塔是转角塔,导线走的路不是笔直的,提前调整滑车倾斜角度至最佳支撑位置,这样导线滑过滑轮时才顺溜,不容易磨着、卡着。”他一边观察一边解释道。
突然,赵承汉操作无人机悬停,放大了画面一角:“等等,这个金具连接点需要再确认一下。”他随即拿起对讲机,“塔上注意,左侧下横担大号侧绝缘子挂点附近金具螺栓,镜头显示似乎未完全到位,请再紧固检查。”塔上人员很快回应并进行了处理。
戎颖菲在一旁补充说:“金具是挂线的根基,一点瑕疵都不能有。这无人机‘天眼’,帮我们把验收和监督的关口直接前移到了作业面。”
随着T22号塔上的8个滑车全部到位,从T11号塔到T22号塔,整整12基铁塔上的放线滑车,全都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就是整个工程最硬核,也最关键的环节——展放导线。
熬过白天最毒的日头,西斜的太阳总算收起了几分火气。张力场(T22号塔区域)和牵引场(T11号塔区域)已准备就绪,巨大的张力机和牵引机蓄势待发。赵承汉再次放飞无人机,悬停在张力场上空,镜头锁定即将升空的四根崭新导线。
“各点位注意——启动!”随着话音一落,牵引机轰鸣启动,张力机同步响应。无人机画面中,四根银龙般的导线被稳稳拖离线轴,在滚轮架上缓缓升起。
“保持同步,注意间距!”赵承汉紧盯着屏幕,无人机在高空提供了最佳的全局视角。他注意到某一根导线在通过滚轮架时略有迟滞,立刻通过对讲机指导地面监护人员:“最外侧导线有轻微滞后,请检查滚轮转动是否顺畅。”地面人员迅速响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赵承汉向记者解释道:“整个牵引采用‘以小拖大’的接力方式:先用2毫米绳牵6毫米绳,再用6毫米牵8毫米……就这么一层层接力倒腾,经过六七次转换,最终在每一相挂上4根粗壮的26毫米钢丝绳。这4根钢丝绳,分别穿过五轮滑车上的4个滑轮槽,每根都‘拽’着一根导线。无人机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并协调处理放线过程中的细微偏差,确保万无一失。”
四根导线平稳地滑过一座座铁塔上的滑轮,向着T11号塔的方向不断延伸,仿佛给巍峨的铁塔串起了一串耀眼的“银线”。
望着云端中延伸的“银线”,赵承汉介绍,后续还有紧线、附件安装、精细化验收等大量工作。“我们输电中心会全程使用‘地面+空中’的手段,为这条保障北沿江高铁运转、守护电网安全的‘新动脉’严格把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