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养老助餐点遇“成长烦恼”:刷脸快了,客流翻了,为何老人却喊“贵”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5 20:41:00
8点的南京三牌楼大街,刘长兴养老助餐点前已排起长队。老人们熟练地刷脸、取餐,但手中攥着的6元钱,却让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从最初自付5角钱就能吃饱,到如今面临6元的最低消费,这个曾日均服务超3000人的养老助餐点,因一项旨在控制人流、保障运营的新规,让许多老人感到手中的包子不仅“贵了”,更成了“沉甸甸的负担”。
南京一养老助餐点爆火
最低消费6元标准引热议
刘长兴三牌楼店是南京市鼓楼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联盟爱心商家,因其口味、品种等接近老年人的喜好,甫一开门迎接老年群体,便不断收获满满的高赞。店主成远称,她经营这家店已经有26年,今年为响应政府号召对店内设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招募财务人员、养老护理员、打包员等,最终于5月正式运营。
目前,该店中餐、晚餐补贴标准一致,助餐补贴为75岁以上老人4.5元/天封顶,政府养老扶助对象8元/天封顶,每人每天仅补贴1次,自10时到20时均可使用。
刷脸平均17秒完成,日均服务人数从几十人暴增至3000多人,该养老助餐点因高效便捷一度成为标杆,更是吸引了不少老年人乘坐一两个小时的公共交通赶来。今年6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还以“南京一‘银发食堂’暖心升级后爆火”为题,报道了该助餐点。
然而,近日一项“最低消费6元”的新规,却让这家助餐点引来争议。“我们老人胃口小,一顿根本吃不了那么多,”手里拿着用6元钱换来的五个包子,七十多岁的李爷爷无奈地说,“以前5角钱就能吃饱,现在要花6元,吃不完只能带回家,放着放着就坏了,实在是心疼。”
最低消费6元标准引热议
客流从日均三千骤降至数百
众多老人盼消费标准“降一点”
10月12日9时,记者看到,不少老人手持6元现金在刘长兴三牌楼店门口排起长队。他们先在刷脸设备前完成认证、付款领券,随后移至取餐窗口取餐,整个过程虽有序,却也透出几分无奈。
记者从店门上看到一则通知。上面写道:自9月25日起,中餐、晚餐老年人补贴对象就餐消费标准不低于10.5元/天(补贴后,75岁以上老人自付金额不低于6元/天,政府养老扶助对象自付金额不低于2.5元/天)。通知还提到,因本店网络升级,现暂停录脸信息采集,如有需要可到附近鼓楼区助餐联盟单位进行办理。
“设置最低消费的通知贴出后,有不少老顾客在门口向我们抱怨,但这个价格真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定的。”谈到这则通知,成远的语气里透着无奈。她介绍,9月25日前日均客流量维持在3200至3400人,但国庆中秋假期骤减至500多人,目前稳定在每日七八百人。她还向记者说明,店里有超过九成的老人家,都是买了包子、馒头等面点就直接带走的。“我们这家店,主要做的就是平价、方便的面点,和大家通常理解的那种要点菜、坐下来吃饭的中餐厅,其实不太一样。”
一旁的王爷爷拿到包子后对记者感慨道:“我就在这附近住,下楼走几步就到,已经在这儿吃了十多年了。真要换个地方,不仅不习惯,也不方便。要是能把消费门槛再降低点,自付两三元,加上政府补贴,既能控制花费,又不会浪费粮食。”话音落下,身后仍有老人陆续前来刷脸、取餐,人群中不时传来对最低消费标准的低声议论。
如今的刘长兴养老助餐点
民政局回应:是企业自主行为
第三方表示:肯定是不可能降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到鼓楼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一位郑姓工作人员称,鼓楼区今年构建全龄化助餐联盟,打造11个社区食堂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区民政局委托第三方运营机构负责社区食堂的招募与管理,刘长兴三牌楼店是其中最早投入运营的一家。他表示,该店初期日均服务约四五百位老人,随着知晓度不断提高,至七八月份每日接待量已超过三千人次。他说:“大量老人长时间排队,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为缓解这一状况,经第三方运营机构与社会餐饮企业共同协商,最终决定通过设定最低消费标准等方式,合理控制人流。”
“如果老年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消费规则,可以到其他家。我们鼓楼区有100多个助餐点,不能说为了享受这个补贴而产生一些本来不需要的需求。”关于不少老年人提出的降低最低消费标准的事情,该工作人员最初回复记者:“这个其实倒可以商榷,但我们不好硬性指定。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是可以按比例来,但如果再想回到以前近乎免费的情况,这个不现实。”不过该工作人员随后又通过电话向记者解释,当前的价格是综合考量了刘长兴三牌楼店的实际承载能力与出餐品质而定的,若再降低消费门槛,很可能打破现有平衡。
记者进一步联系到负责运营的第三方负责人马连平,谈到最低消费标准制定的依据时,他说:“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我们有一个社区食堂联盟建设的文件,是结合社区食堂整体运营的需求。第一,(这个价格)不是商家定的。第二,民政局只是提建议。”对于是否会降低最低消费标准的事情,马连平的态度十分坚决:“肯定是不可能降。”
他进一步解释称,设定最低消费标准也考虑了联盟内不同商家的平衡问题,联盟内大部分商家并不像刘长兴这样拥有低价面点产品,最低套餐也要十几元。他还提及了目前助餐联盟虽已采用刷脸认证,但南京仍有部分助餐点可使用市民卡结算,这导致出现了“一位老人一天享受两次补贴”的情况。他说:“老人一次性购买四五个馒头,他回去怎么吃得了呢?这其实就是一种薅羊毛的行为,这样不利于市场化运作。”
对于此事后续发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将持续跟进关注。
刘长兴养老助餐点曾日均服务超3000人
记者手记:暖心助餐,如何在“可持续”与“可接受”间寻求平衡
“最低消费6元”,一纸新规让这家曾经暖意融融的养老助餐点站上风口。老人们拿着刚买的包子低声议论,一句“吃不完、浪费”,道出他们心中的不解与无奈。我们不禁思考:一项初衷为便老的暖心工程,如何真正走进老人心里?
运营方考量承载能力与商业可持续性,这本无可厚非。长远来看,这也是助餐点持续运转的基础。但当九成老人只买包子、匆匆带走,当一家“面点店”被套上“炒菜馆”的定价逻辑,政策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便显露出来。
民生工程,既要“办得成”,也要“办得好”。其生命力不仅来自运营的可持续,更来自人心的可接受。政策的善意,最终要在细节中传递温度。倾听那些手握包子时的低声议论,理解那份“吃不完也买”的复杂心情,或许是这项工程从“落地”走向“入心”的关键一步。
同时也要看到,助餐服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理解与支持。在享受政府补贴与社会爱心之余,老年人也可适当调整消费观念。助餐服务并非全免费,合理付费既是对运营方劳动与成本的尊重,也是确保服务能够持续惠及更多老人的现实保障。理性消费、适度承担,让暖心服务走得更稳、更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