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一见倾心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0-20 23:02:00

南京全市共有95个街道、6个镇

跟着小布走进南京各个街镇

了解它们的故事

这里水系发达,河网交错

编织出一帧帧千年水韵的诗意剪影

这里村庄如玉、圩垸如龙

吟唱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动人乐章

这里藏着“有爱”的村庄

俯瞰,一颗爱心在阡陌间怦然跳动

这里是——高淳区阳江镇

为何叫阳江?

阳江镇因水而灵动,因水而秀美。因长江支流水阳江穿境而过而得名。

水阳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境内还有官溪河、横溪河等水系,水路直达长江黄金水道、通连太湖苏南水网,全镇有四大圩,临江、湖、河一线圩堤55.75公里。

乘一叶扁舟

读懂水乡的诗意

古丹阳湖,曾是江南著名的大泽,滋养了阳江这片土地。

李白的《姑孰十咏·丹阳湖》一诗中,“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的描绘,寥寥数语,便将丹阳湖的壮阔与繁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阳湖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还有着宁静而温柔的一面。“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细腻刻画,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宁静而和谐的湖光山色之中。

时光车轮缓缓前行,这位曾经的大泽巨人,如今化作丝带般的河网,在那蜿蜒的河网中折叠出意外的岁月褶皱。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闻名全国的“三十里荷花香”,一度成为高淳的骄傲。其原址就是在阳江沧溪,沿河的村庄在长达15公里的撑龙港河道中广栽莲藕,最终形成了叠翠飘香三十里的美景。

水韵阳江的浪漫,远不止于此。绿树村边合,人家尽枕河。俯瞰一字村,整个村庄的轮廓竟如一颗饱满的“爱心”,田埂、水系、屋舍自然交织,仿佛大地用最温柔的笔触,为这片水乡画下一封无声的情书。

若乘着一叶扁舟,穿梭在水乡河道中,依旧是那江南水乡的宁静与惬意。

数过圩堤石

触摸水乡的掌纹

水,不仅塑造了阳江镇的自然风貌,也孕育了独特的水韵文化。

这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与水紧密相连。端午赛龙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河面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过。

阳江“打水浒”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淳传统的武术技艺,最先发源于阳江镇小花村,最初以强身健体、守卫家园为实用功能,已有800余年历史。如今,“打水浒”已成为村民重大节日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高淳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月亮湖党支部与当地运粮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月亮湖党支部正是在这片因运粮而得名的水网圩区中诞生,并依托其地理环境开展革命活动,因高淳方言谐音为“月亮湖”而得名。

水乡风情还体现在独特的水利工程中。此前,江苏省公布了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阳江镇的永定陡门榜上有名,这座600岁的“水工活化石”,作为高淳水工遗存中保存完整且极具代表性的水利设施之一,堪称“立体的水文化教科书”。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潦田东角庙则以“一分庄、两分田、七分水”的肌理,复原了“圩田交错、水巷纵横”的江南画卷。

抚一岸波光

润泽水乡的盎然

从上世纪90年代,阳江镇开始走上水产养殖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探索。目前已形成8万多亩连片螃蟹生态养殖区,螃蟹产值超10亿元,获评“中国螃蟹之乡”“中国有机螃蟹第一镇”等荣誉,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高淳螃蟹实现“脱胎换骨”。在阳江镇“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实验基地,增氧设备根据水质数据自动启停,投喂机依据天气变化精准撒料,蟹农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蟹塘“体温”“呼吸”与“胃口”。这一系列“神操作”,不仅让蟹农“解放双手”,螃蟹的品质也不断提升。

在放大水产养殖特色产业优势的同时,阳江镇开启了“一水多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多措并举推动特色产业接续上场。

变蟹塘为沃野,阳江镇胜利圩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南京市最大规模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如今,胜利圩田成方、路成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稻虾轮作模式也在这悄然兴起。在同一块水田里,春天养殖小龙虾,秋天收水稻,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水资源。一片稻田、两份收获,这是阳江镇藏在田间的“丰”景,也是阳江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为指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真实写照。

当产业长出生机,阳江镇也悄然将水韵酿成品牌底色。高淳古八景之一的“丹阳秋月”,描绘了月光洒在湖面上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丹湖秋月”品牌将这种文化意象融入到产品中,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乡文化的魅力。

如今

一幅特色产业“一路生花”

悠悠水乡“欣欣向荣”

的壮美画卷在徐徐展开

这片充满诗意与希望的土地

正以开放的胸怀

等待每一个美好的遇见

内容来源 | 南京发布、高淳发布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