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情绪价值打印出来了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1-04 07:06:00
○ 150万人同时按下打印按钮,是什么样的场面?
○ 扛住算法、服务器、技术解决方案的考验,功夫豆用可以兼容市场所有型号打印机的底气,把从一张趣味照片发展起来的“打印”业务,变成了年营收3亿元(2025年预计)的事业。
○ 这背后是CTO周雨桐和他的技术团队无限的探索热情和对软、硬件的执着。
○ 从2016年加入功夫豆,成为CTO(首席技术官)开始,他展现了一个建筑专业毕业生转向互联网行业的强大自驱力。
“从建筑专业到互联网行业,
‘热爱’是关键词”
○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周雨桐从南京九中毕业之后,进入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学习。
○ 在大二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对互联网很感兴趣,开始自学各种技能,并且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刚刚创立“爱西柚”(功夫豆的前身)的杨兴中。
○ 两个人都是学技术的,并且非常能聊得来。毕业之后,周雨桐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爱西柚,之后推出了“噢粑粑”“照妖镜”“我爱明信片”这些看起来“剑走偏锋”的应用。
○ 在这一个个的实用型小应用开发过程中,周雨桐不断积累了自己的项目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能力。
○ 2016年,他带着“爱西柚”原班技术团队迁入功夫豆,正式开始“打印”意想不到的人生。
○ 在周雨桐看来,成为CTO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公司的技术“首领”,自己的各项技能必须是TOP1的,同时也要兼顾很多管理层面的事情。
○ “原来只是做技术,现在考虑的事情更加全面,比如用户的隐私安全、降低成本、下一年的预算、产品未来3—5年的规划等等。”
○ 从一个技术员工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产品总设计师和技术合伙人,时年36岁的周雨桐,用花白的头发诠释了对互联网行业的热爱和付出。
“不会干硬件的CTO,
不是好的软件工程师”
○ 2016年,在与CEO杨兴中的默契配合下,周雨桐和团队打造了功夫豆第一个爆款产品——国内首个照片打印线下流量平台。
○ 仅用了一年,这个设备在全国投放超过5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日最高照片打印量150万张,但随着社交媒体的迭代,周雨桐很快面临技术和产品的转型。
○ 2018年,周雨桐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打印”,拓展打印的新场景,第一代“小白学习盒子”和其配套的小白学习打印APP正式上线。
○ 有了单独的智能盒子和APP,为何不把打印机也纳入产业链中来?现在,这款“小白学习盒子”可以兼容市场上所有的打印机型号。这是周雨桐钻研硬件的成果。
○ “从供应商、供应链、电路板、芯片花了大概2个月时间,全部‘摸’了一遍。现在我们已经能做到整个产品的全部国产化,把整个生产成本降下来。”
○ 硬件问题解决了,周雨桐又开始研究起了内容。“我们在盒子里面,放了一套学习的系统,包括教辅、试卷、个性化学习以及同步跟学的内容,不光可以打印出来,还可以扫码批改、分析错题等。”
○ 从2020年开始,功夫豆的家庭打印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最大日活量达到150万。这对产品的性能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把驱动放到了云端,改变了产品的技术架构,保证每一个用户都有好的体验感。”
○ 从业多年来,周雨桐一直保持着对探索产品的热爱,他的办公室更像是一间创意实验室,一张办公桌成了研发工作台,摆满了电子器件……周雨桐说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最享受的就是研发产品、攻克难关带来的幸福感。
“‘理工男’也要学会
提供情绪价值”
○ 专注打印这个行业之后,周雨桐一直在想,除了打印的刚需,怎么样可以让打印更好地融入生活。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文旅市场。
○ “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布局景区打印,原来是安排人拍照,然后打印,但是效果不好。后来我们发现,‘情绪价值’这4个字在旅行中的价值,开启了新的思路。”
○ 在调研了徽章、书签、挂件等多种照片呈现形式后,周雨桐选定了冰箱贴。但是难题又来了,打印、货柜、冰箱贴打印精准度这些怎么融合呢?
○ 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货道中的电机和结构件,让货物能在柜机中自主分拣,并在打印机中增加定位功能,这样照片打印与冰箱贴磁吸材料能够达到毫米级的精准度。
○ 2022年,周雨桐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创个性冰箱贴自助贩卖机——贴米PADA,在长江游轮、中山陵、幕府山等景点纷纷上线,让游客留下属于自己的“南京记忆”。
○ “从2024年开始我们看到了3D打印的市场,目前,我们正在布局面向家庭场景的3D打印机,希望能从另一个维度满足大家的‘情绪价值’。”
○ 从2016年技术团队整体迁入功夫豆到现在,团队原班成员占整个团队的30%左右,“我对团队有个不成文的小规则,你离开功夫豆,我会保留1年的职位,如果你还想再回来,我们非常欢迎。”
○ 这或许就是周雨桐和他的团队能在“打印”这个行业节节深耕,又能不断保持创新活力的原因。
创业者说
作为一个以技术立身的合伙人,想要在一个细分领域有所成就,首先一定要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找到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技术壁垒。其次就是技术一定是要能帮助业务成功,需要站在业务的视角做技术,同时做好技术沉淀和储备,不放过每一个机会。
内容来源 | 南京文化产业协会 · 金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