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都”对话“音乐之城”: 2025“中国南京周”探索遗产保护与文旅创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9 17:46:00
大提琴低沉吟唱,钢琴清澈流淌,当中国《茉莉花》的婉转与巴赫复调的精妙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悄然启幕。当地时间11月7日,南京—莱比锡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创新交流会在德国“文化艺术中心”莱比锡举行,为世界“文学之都”与欧洲“音乐之城”架起理解与共创桥梁,推动2025“中国南京周”走向深入。
![]()
活动汇聚双方政府、文博机构、创意产业等代表约70人。“共同的遗产 共同的世界”南京明城墙与莱比锡历史建筑主题展同步揭幕,通过实物、影像与对比展陈,生动诠释了东西方古城保护的智慧与共鸣。
![]()
![]()
与会专家与民众参观主题展览
![]()
莱比锡当地小学生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反响热烈,德国当地观众对南京明城墙的宏大规模及其背后的东方哲学表达了震撼和敬意。一位来自莱比锡大学历史系的学生表示,她被南京城墙的长度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吸引,认为这是与欧洲筑城理念非常不同的“东方智慧”杰作。此外,当观众发现展出的“城墙古今对比”照片中有不少来自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欧洲留学生时,倍感惊喜和亲切。观众普遍认为,无论是南京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守护城墙本色,还是莱比锡以“活态传承” 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两座城市都用实践共同印证: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据悉,本次展览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内容支持,“中国南京周”活动结束后该展览将移至莱比锡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持续展出。
南京与莱比锡虽相隔近万里,却因相似的文化基因和产业追求渐行渐近。南京,承载着3100年建城史与450年建都史,不仅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唯一“世界文学之都”,更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及现存25公里的明城墙等为核心,构建起一座拥有82家备案博物馆、2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开放展厅”。近年来,通过《大梦红楼》沉浸式演艺、《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等“文化+科技”新业态,南京正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旅的强劲吸引力。而被誉为“创意摇篮”的莱比锡,则以其辉煌的音乐传统和深厚的出版业底蕴,自1988年与南京结为友好城市以来,持续拓展着双城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空间。
![]()
《大梦红楼》沉浸式演艺
面对全球遗产保护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课题,南京市档案局专职副局长王润涓在致辞中描绘出双方合作蓝图: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携手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新范例;深化创意产业对接,促进南京传统工艺与莱比锡现代设计融合,并通过双向艺术家驻留计划激发青年创意;以“旅游+文艺”为路径,联合策划文化主题旅游线路,鼓励艺术团体互访,拓展民心相通的多元渠道。莱比锡城市代表、莱比锡档案馆馆长 Dr. Michael Ruprecht 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相通的,莱比锡和南京在文化旅游禀赋上相得益彰。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在两城友好城市关系下,南京与莱比锡能在遗产保护和文旅创新方面互相激励、共同合作。
![]()
在案例分享环节,来自两地的实践者带来了前沿探索。南京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姜晓东以红山森林动物园、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全国标杆IP为例,拆解南京“遗产活化+文旅融合”的创新密码;江宁区文旅局局长朱长云聚焦“江宁织造”等区域品牌,阐释了文旅深度融合的本地实践。
![]()
![]()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莱比锡Kunstkraftwerk艺术工厂联合创始人Paolo Löffler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文旅消费新场景。德国德累斯顿帕鲁卡舞蹈大学董事会主席 Dieter Jaenicke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中德交流不应停留于经贸往来,更要深耕文化互鉴——既要发掘中国历史文化魅力,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搭建德国展示平台,也应为德国艺术家赴华交流拓宽路径。”
![]()
![]()
交流会特别设置圆桌对话,来自莱比锡巴赫档案馆、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莱比锡大学及南京市档案局的专家学者,围绕“全民参与的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之城遇见文学之都”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在遗产活化、艺术互鉴等领域凝聚共识。
![]()
![]()
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国南京周”自2015年起已联结米兰、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名城,织就多元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网络。据悉,本届“南京周”系列活动将延续至2026年2月,南京正以一系列贯穿慕尼黑、莱比锡、迪特福特的深度交流,在国际舞台上书写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