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南部新城“大冰块”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1-10 07:34:00

在南部新城机场大道49号

一艘“破冰船”正以建筑之姿

驶入城市发展新航道

这座融合北欧设计巧思与

中国匠心建造的“冰立方”

就是中芬合作交流中心

集绿色建筑、低碳科技于一体

空中俯瞰

就像“大冰块”一样

绿建巧思:自然与建筑共生

从空中看,中芬“冰立方”外立面双层“会呼吸”的玻璃幕墙,如灵动的“冰肌”,外层玻璃勾勒出简洁而富有韵律的几何线条,呼应“破冰”意象。

幕墙内层与外层中间的空气循环层,是建筑的“呼吸通道”,夏季可以引导热风排出、引入清凉气流,冬季锁住室内暖意,实现动态节能调节,较传统幕墙节能超30%。

三栋临水的展亭,采用钢木组合结构,实现建筑单体的全生命周期超低能耗。精选的环保木材,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遮阳性和隔音性,搭配现代钢材,“生长”出冰晶般的形态。

展亭使用预制构件进行高效组装,缩短工期的同时,实现绿色施工。夜晚,玻璃幕墙与水面倒影交融,展亭木质结构透出暖黄光泽,如冰块漂浮水面。

能源利用:循环系统藏智慧

“冰立方”构建了一套“集中供应+智能调节”的能源系统,成为建筑低碳运行的“动力心脏”。项目接入南部新城能源站的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系统,换热管网如同“能量触手”,将统一制备的冷热水通过供能管网输送至末端。

能源站采用水源热泵技术,相当于一个天然的“水空调”。相比传统的空调供能,“水空调”能效比提升30%以上,缩减了机房面积,取消了室外机和冷却塔、烟囱等设备,提高建筑品质和室内舒适度。

写字楼上方采用模块化智能天窗,搭配着温湿度、光线传感器,成为建筑的“呼吸眼”。天窗与智能化设备联动,晴天时敞开引入自然光,可以减少照明用电,室内外空气循环时则联动通风系统换气。

运用导光管技术将阳光直接引入地下室,利用充沛的日光资源,打造经济实惠的自然采光解决方案。建筑组群内的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净化后的水资源用于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等,实现能源、资源全链条循环、自给自足。

低碳技术:科技赋能舒适体验

在室内环境控制方面,“冰立方”应用冷梁冷辐射空调与置换通风等多种低碳技术,实现温度“无感调节”,不仅让室内体感更舒适,还相比传统空调节能40%以上。

夏季,冷梁冷辐射空调系统接入能源站的集中冷热源,通过天花板内的金属冷梁辐射控温,配合地面送出的新风形成“气流茧”,冷空气从顶部缓缓下沉,热空气则从高处被抽走,无需强力吹风就能维持恒温。

整个过程无需强力风机驱动,却能让室温稳定在人体舒适的区间,既克服了传统空调的“硬风感”,又避免了设备运行产生的声响。

而在三座临水展亭的开放空间里,置换通风技术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适配着流动的场景需求。系统将经过多重过滤的新鲜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方式,从隐蔽的送风口缓缓“推”出,自然置换掉顶部的空气。即便是在展会人流密集时,也能让展亭内保持清爽通透。

作为住建部批复的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区)试点项目,中芬合作交流中心以低碳生态“冰立方”为设计理念,打造高品质绿色建筑,成为我市绿色建筑发展的鲜活注脚。近年来,我市高品质绿色建筑已实现规模化增长,新增绿色建筑总面积稳居全省前列。

内容来源 | 南京建设、南部新城

图片来源 | 市建委新闻中心,博澜、方人二、戴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