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梅山街道梅清苑社区 银发“红马甲”点亮基层治理“暖心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1 22:57:00

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梅清苑社区,志愿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化为点滴的温暖实践。近年来,社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涌现出一批以卢永富为代表的优秀志愿者,他们用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织就了一张充满温情的社区服务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巧手”护平安

专业技能筑牢社区防线

在梅清苑社区,居民们常常能看到一位身穿红马甲的老人在巡逻。他便是被居民亲切称为社区“定海神针”的卢永富。自退休后,卢永富便将社区当作了新的“工作岗位”,九年如一日,行走在社区的角角落落。

卢永富的志愿服务,远不止于简单的巡逻查看。他凭借着一双“巧手”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了社区独居老人的“技术后盾”。无论是罢工的收音机、堵塞的水管,还是失灵的灯泡,只要到他手里,总能“手到病除”。今年初,他在巡逻中敏锐察觉到独居老人家中异常,凭借对社区情况的熟悉和冷静的判断,迅速协助处理了潜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耐心提醒老人注意用火安全,协助检查设施。类似的情况,他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及时介入,帮助社区另一位高龄独居老人妥善处理了家中电路问题,并贴心地为老人购置新电器,联系家人加强关怀。

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是卢永富对社区安全隐患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应急处置能力。由他,社区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就增添了一道坚实的“技防+人防”屏障。


“方言”通心桥

语言特长温暖寻亲之路

卢永富的志愿服务亮点,还体现在他善于利用个人特长解决居民实际困难。他精通上海、盐城等多地方言,这一技能在帮助迷途老人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六月的一个雨夜,一位外地来宁探亲的老人因迷路滞留在外。面对神情惶恐、口音浓重的老人,沟通成为最大难题。卢永富闻讯赶到后,用熟悉的乡音轻声安抚,逐渐消除了老人的紧张情绪。通过耐心的方言交流,他成功拼凑出老人的关键信息,为警方和社区快速定位老人家属提供了宝贵线索,最终在凌晨时分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人身边。

类似的情景不止一次上演。无论是高温下发现并救助中暑迷路老人,还是帮助临时来访记不清地址的老人找到亲属,卢永富总能凭借耐心、细致以及语言沟通上的优势,成功搭建起与受助者之间的信任桥梁,精准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他的“方言技能”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中一项独特的“软实力”,温暖了诸多寻亲者回家的路。

“匠心”传家风

志愿服务融入社区血脉

卢永富的志愿服务精神,根植于其长期的奉献习惯和对社区的深厚感情。他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更将这种精神化为生动的家教。他和家人组成“家庭志愿小队”,共同守护社区老人的安康。每逢极端天气,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需要关照的老人家中,一句句叮嘱,一次次探访,传递着浓浓的邻里情。“志愿服务开始容易,但坚持下来不容易。对我而言,我是且做且快乐,且做且幸福。我会一直做下去,当好社区的守护者。”卢永富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持续奉献的动力源泉。在他看来,守护社区平安、服务邻里居民,已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价值所在和快乐源泉。

在梅清苑社区,像卢永富这样的志愿者并非个例,还有“戎耀梅清”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代表程茂堂、全省“百佳离退休干部党员”、“银发生辉”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代表王文斌,社区正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志愿服务氛围。从青春年华到退休岁月,卢永富将个人的技能特长与社区的治理需求完美结合。他的故事,是梅清苑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充满活力的生动缩影,激励着更多居民加入到共建互助和谐温馨家园的行列中来,让“红马甲”成为社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通讯员  吕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昊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