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级制造:前沿与应用”卫星会议在宁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2 15:17:00
2025年11月11日,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协办的“原子级制造:前沿与应用”卫星会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率先召开,正式拉开为期四天的Nature Conferences原子级制造系列活动序幕。当天举办的卫星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带来了行业前沿科研成果。
![]()
此次卫星会议设置三个平行主题专场,分别聚焦原子级构筑机理与理论基础、跨学科赋能与功能体系设计、以及检测计量与工艺标准化三大主题,邀请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在原子级构筑机理与理论基础主题专场,华南师范大学赵纪军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面向原子级制造的原子基元计算设计”,提出以多场耦合与算法优化为核心的计算驱动范式;上海交通大学但亚平教授展示了基于硅基量子点二维网络的可扩展制造架构;中科院化学所许子豪研究员与中国科大周蒙教授分别介绍了光催化体系与金属固态反应的原子动力学新认识。来自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贺煜研究员与中科院物理所杜罗军研究员则带来了关于量子器件制备与二维金属原子构筑的前沿进展。苏州大学闫凌昊教授、南开大学张杰教授等学者的报告展示了原子级量子材料构筑与表面加工的多维创新路径。
![]()
在跨学科赋能与功能体系设计主题专场,重点讨论原子级制造的跨学科赋能与新功能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韩飞教授介绍了多尺度动力学驱动的纳米制造新策略,北京师范大学郭静教授与南开大学贾传成教授分别报告了对称化氢键原子级探测、单分子器件调控的新成果。来自南京大学的向菲菲教授提出基于功能性纳米石墨烯的原子级精准构筑方案,阐述了低缺陷材料在量子器件性能中的决定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姚广保教授、厦门大学杨扬教授、与中科院化学所骆智训研究员和董际臣研究员等人则围绕液相与固相体系的原子合成、DNA模板化构筑、原子团簇的化学改性分析与二维材料精控。
在检测计量与工艺标准化主题专场,聚焦原子级检测与精密制造装备。湖南大学段辉高教授提出“离子束增减材复合工艺与原子级制造应用”的系统路线;哈尔滨工业大学耿延泉教授与杨睿韬教授分别汇报了基于纳米切片和激光干涉的原子级加工与测量技术;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展示了集成电路中二维半导体原子层生长与检测新工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唐文新教授则从检测仪器与量测标准角度,剖析了高分辨与高通量之间的平衡机制。会议还邀请清华大学刘宇宏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宋辞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宋晓辉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李晓鹏教授等学者展示了光场辅助、离子束抛光技术、非外延生长与曲面光学原子级结构修复的最新进展。
会议期间还围绕以“回到原子本身,通向制造未来”主题,举行了三场圆桌论坛,就原子级构筑机理、智能赋能与检测体系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第一会场圆桌论坛由吉林大学张栋栋教授主持。会上华南师范大学赵纪军教授提出原子级制造应强化机械—化学—物理多场耦合的理论支撑;南京大学刘俊明教授强调量子效应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指出宋凤麒教授团队在团簇体系上的工作为理解“原子装配”的能量演化提供了新视角;苏州大学闫凌昊教授指出扫描探针技术在规模化应用中的挑战,并呼吁引入AI提升效率。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贺煜研究员提出“化学键+封装”双轨策略以提升室温稳定性,获得广泛共鸣。
第二会场圆桌论坛由南京大学张春峰教授主持。会上,南开大学贾传成教授提出“AI赋能原子制造”的双向愿景:AI破解原子级复杂调控机制,而原子制造反哺新型AI硬件体系;南京大学向菲菲教授呼吁建立跨机构数据共享平台;南京大学曹毅教授讨论了机器学习在实验参数优化与过程预测中的关键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韩飞教授强调跨领域衔接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第三会场圆桌论坛由南京大学王学锋教授主持。会上,湖南大学段辉高教授提出“超面形、超精细、超精确、超精准”的“四超”目标;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唐文新教授探讨了多模态检测的协同路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崔海龙研究员指出高分辨与高通量的内在矛盾,并提出基于新物理机制的突破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通过AI驱动检测技术实现从“被动表征”向“主动预测”的跃迁。
专家们指出,“原子级制造”这一概念之所以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在于它兼具“尺度”与“等级”的双重意涵——既代表从原子到器件的精准控制,也象征着性能与结构层级的根本重构。在中文语境中,“级”不仅意味着层次与精度,更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包容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体系间的融合与协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