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苏超,一记好球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1-16 13:16:00

今天

《求是》杂志刊发

深度调研文章

全文如下

⬇️

“苏超”: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记“好球”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11月1日晚,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比过年还热闹,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决赛在这里举行,在现场62329名球迷的见证下,泰州队战胜南通队夺得冠军。从不温不火到一票难求、从球迷自嗨到城市狂欢、从业余赛事到文化IP,今年5月以来“苏超”火爆出圈,成为全国关注的赛事话题、全网热议的传播现象、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本质和基石在于文化,文化兴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追求。没有城市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苏超”以赛事为媒、文化为核,通过一只足球转动一座城市、一场赛事绽放文明风貌,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涵育市民文明素养,增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苏超”如何进一步激活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市民广泛参与和群众实践。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承载和传播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江苏,城市因“苏超”而沸腾。据统计,“苏超”176天、85场比赛,场均现场观赛人数2.86万人,累计吸引超243万人现场观赛,抖音、微博等平台“苏超”相关话题累计点击量达1041亿次。“苏超”以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掀起了一股“足球旋风”。

搭建了城市文化建设崭新平台。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舞台,更是主办城市展示城市实力、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窗口。“苏超”开赛以来,极大浓厚了全民足球氛围,球场上65%的球员是来自各行各业、多个年龄段的足球爱好者;看台上不仅有年轻观众,还有几岁的幼儿、七八十岁的老人,80%的观众是不懂“越位”为何物的新晋球迷。广大群众跟着赛程看“苏超”,茶余饭后谈“苏超”,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鼓与呼,为城市荣誉而呐喊,精神状态、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主流媒体通过图文报道、VR直播、无人机航拍等手段高频呈现赛事进程,同步展示城市的文化地标、民俗活动、非遗技艺等资源,形成“赛事+文化”的叠加传播效应。大众体育赛事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渠道、新抓手,赛事举办期间的社会关注度、市民的体育热情、围绕赛事创作的文艺作品,以及体育盛会对市民精气神的提升等,都极大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2025年11月1日晚,“苏超”决赛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吸引62329名观众到场观赛,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图为“苏超”决赛现场。 江苏省委宣传部供图 万程鹏/摄

点燃了城市文化建设强劲动能。体育赛事是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优质文化沟通载体,对文旅消费具有很强的撬动作用。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及配套的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各地大量游客,加速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文化消费场景创新,形成“赛事场馆—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的联动发展格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介绍说:“‘苏超’把日益增长的赛事流量转化为范围更大的消费增量,其流量转化的背后就是文旅体商的深度融合。”短短几个月时间,江苏以赛事为纽带,完善“赛事引流—文旅变现—发展升级”机制,先后推出5大类50多条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产品,配套举办2800余项特色活动。全省充分用好“一张票根”的长尾效应,以“小票根”串起“大文旅”,推出景区首道门票免费等优惠措施1800多项和便民服务近500项,全方位打造“看球+出游”、“看球+美食”等多重沉浸式体验,让球赛“曲终人不散”。据统计,“苏超”期间全省纳入监测的文旅场所共接待游客5.18亿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2279.81亿元。“苏超”把特色文旅活动融入赛场内外,让文旅消费持续欣欣向荣,城市文化建设更具澎湃活力。

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体育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营造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公共文化空间,聚合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让众多参与者不仅收获竞技的乐趣,更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阳光、健康、激情、活力,有效释放社会情绪压力。作为有别于职业赛事的群众性足球联赛,“苏超”将竞技体育的精彩角逐升华为城市文化的生动表达,营造的是“快乐足球”氛围,呈现的是“百姓节日”盛况。比如,苏州赛区在开场环节安排“江南四大才子”创意表演,连云港赛区以海鲜美食、西游文化、智能互动工具、文旅体商联动机制等将体育与地域特色无缝融合,扬州赛区设置“非遗市集”,等等。整个赛季,“苏超”上演了一幕幕“造梗”、“玩梗”、“斗诗”、“斗歌”的场景。许多网友表示,“苏超”几乎承包了这个夏天所有的快乐。扬州市体育局一位同志对此深有感触:“赛事期间,大屏喊话、K歌斗诗,让更多民众变身为互动内容的共创者,在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的双重带动下,城市活力显著提升。”“苏超”观照人们的精神需要、文化需求和情感体验,在共情共鸣、带来快乐的同时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文化盛宴。

“苏超”在哪些方面创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城市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苏超”创新城市文化表达,将体育运动变身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鲜活载体,城市荣耀升华为对城市精神的广泛认同,澎湃“流量”转化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宝贵“留量”,在体育叙事与城市叙事的交融中重构江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生成逻辑与表达形态,持续壮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培育与时偕行的文明风尚。

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厚植于历史演进的文化积淀,融通于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形塑于烟火升腾的百姓生活,对内能够凝聚城市人心,对外可以树立城市形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运动对人们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深刻阐明,体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民族精神奋发向上的事业”。“苏超”作为顶流赛事、文化盛事,展现出热爱生活、勇敢追梦,团结友爱、守望相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许多网友说,在“苏超”赛场上,没有躺平,唯有真刀真枪的拼搏;没有懈怠,只有你追我赶的拼抢。这种精神,以一场场赛事、一次次文化传播,深度融入城市精神肌理,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内核,实现文化软实力从“形态建设”到“内涵提升”的全面进步。对一座城市来讲,可见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可感的是精神的拔节生长,需要提炼具有引领力、感召力、传播力的精神标识,用城市精神塑造城市鲜明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品牌,以精神高度彰显文化力量,以精神刻度标注美好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的是个人或群体如何从文化身份上界定自身、标识自我,是对自身能否归属于某个文化集体的认知判断、情感联结、价值认可。同时,文化认同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体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体育赛事是强化城市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在其举办过程中,城市文化特色通过多元载体深度呈现,激发市民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形成文化向心力的聚合效应,人们通过增进地域城市文化认同进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苏超”为城市文化提供沉浸式展示场域,历史文脉、非遗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通过队徽、球衣设计以及赛事口号、中场表演、配套活动等得到立体呈现,既保留了城市特色,又通过赛事实现文化展示展演,强化了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同时,赛事成功举办所带来的城市荣誉感,有效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在“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的足球竞技和文化氛围中,江苏“十三太保”经历了一次由文化符号与城市形象重新编码所带来的认同嬗变,实现了“文化展示—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的良性互动,进一步筑牢了城市文化凝聚力的根基。

涵养文明新风。城市是文明的“容器”、道德的“熔炉”。城市文明既体现为城市外在的颜值与形象,也彰显出城市内在的气质与风骨。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苏超”是城市文明的实践场,从球员到球迷、场内到场外、线上到线下,合演一场全民共振的“文明接力赛”,不仅有“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也有“比赛第一,文明并列第一”。场均几万名观众按票入座、礼貌观赛、有序助威、丝滑散场,离场时带走垃圾、分类投放,实现“无论输或赢,人走场干净”的“无痕观赛”,主客队球员相互关爱、球迷相互加油,展示向上向善、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任何时候,城市文明都不只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更在于市民日常生活的温度。一言一行皆风景,一举一动见文明。城市文明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日常、践于平常,让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主体,着力形成与现代化相匹配的文明规范、文明秩序、文明伦理、文明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火爆出圈的“苏超”,有效激发了城市文化认同与文旅消费活力。图为2025年6月29日,市民和游客在南通市环西文化广场观看“苏超”比赛直播,感受赛场火热激情,乐享夏夜足球盛宴。 江苏省委宣传部供图 刘荣根/摄

激发文化创造。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是各类要素高效流通的关键枢纽,也是最具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沃土。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关键是看创新创造的活跃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苏超”为文化创意提供广阔舞台,从创新竞赛组织、商业合作、文旅融合与志愿服务,到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更多契合观众需求与赛事情绪的产品,将单纯的“观看比赛”升级为全方位的“参与赛事”,构建了一个有温度、高黏性的品牌生态,实现从现象级“爆款”到“经典IP”的跨越,演绎出一城一故事、一城一精神的文化景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以系统思维催生文化供给的新群体、新组织、新模式,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同向同行,让一切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苏超”对城市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同时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些城市重硬件、轻软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场馆,但缺乏优质文化内容和有效组织,导致文化空间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成为城市活动的“悬浮物”;一些城市文化认同度、公众参与度不足,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旁观者”;等等。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苏超”的火爆出圈及其引发的诸多文化现象、产生的跨界连锁效应,为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城市文化建设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新的文化需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关键要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呈现新特征新要求,人民对于优美人文环境、优质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的期待更为迫切,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苏超”的成功,就在于顺应新时代群众对健康生活、多元文化、参与体验的新需求,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对文化认同、社会交往、情绪价值的强烈渴望,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传播手段、时尚元素、休闲生活方式相结合,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当代审美、契合群众需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资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能与人民群众产生“灵魂链接”的城市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城市是居民生活共同体,居民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主体。广大居民以各自的智慧和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成果,体现城市生活的各种观念和感受。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苏超”被誉为“人民的足球”,倡导“全民参与+城市荣誉”,没有鲜亮的明星代言,没有巨额的出场费和广告赞助,没有高昂的票价门槛,把参与其中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绪成本都降到了普通群众完全能接受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关键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让群众自己“点菜”、自己“下厨”、自己“品尝”,把群众的文化智慧激发出来、文化潜能释放出来,让城市文化在人民群众更积极的文化参与、更主动的文化创造中生根发芽、永葆生机。

城市文化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双向奔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既是重要目的,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从一些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看,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发展要求就越高,文化对发展的贡献度也越高。“苏超”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各地市发展相对均衡,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有效。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条件,“苏超”得以成功举办,同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注入新动能。特别是持续把文化作为一种复合型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既有13座城市“各美其美”的文化张扬,也有“美美与共”的经济互荣;既有对人文禀赋的坚守,也有对现代经济的拥抱,诠释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堪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样板。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要统筹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更好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城市文化建设要形成合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更加自觉的文化建设,还要有更高效能的文化治理。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注重综合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苏超”将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高效协同,政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秩序维护,媒体、企业等通过直播、文创、传播等方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俱乐部、社区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做好公共服务,打出一套“组合拳”,汇聚起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强大合力。深入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制度机制、拓展渠道载体,更好把各方面活力激发出来、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全面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2025年“苏超”已经落幕,然而终场哨响并不意味着赛事的结束。“江苏13市,友谊1314”,那些奔跑的身影、震天的呐喊、飞扬的激情,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记忆。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赛事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体育范畴,展现了有力量的群众参与、有味道的文化互动、有温度的城市认同,成为一记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好球”。

内容来源|求是网

封面来源丨南京城市摄影队  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