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新增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4 17:44:00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对1409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来自苏州吴中区的“吴中鸡头米”“西山青种枇杷”“东山白沙枇杷” 等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占本次全市成功转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四分之一。至此,吴中区共有地理标志6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
吴中鸡头米
吴中鸡头米,学名芡实,是苏州地区特有的水生珍稀作物,被誉为“水八仙之首”。因其果实外形酷似鸡头而得名,又因口感软糯、营养丰富,有着“水中人参” 的美誉。吴中鸡头米籽粒浑圆饱满,颜色米黄,鲜品清香淡雅。煮后香气浓郁,入口软糯,嚼后回甜。
苏州吴中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吴中鸡头米”生长期间,雨量充沛,气温较高,有利于吴中鸡头米特色的形成和保持。种植区域内河港交错,河荡密布,太湖、吴淞江流域及澄湖水质优良,非常适合水生蔬菜的种植,特别有利于芡实的生长发育,孕育了吴中鸡头米的独特品质。
东山白沙枇杷
东山白沙枇杷是中国四大传统枇杷产区之一——东山镇的第一大果品产业。其中,白玉是东山白沙枇杷的“王炸”品种之一,色泽晶莹、肉厚汁多、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此外,东山还有冠玉、冬玉、照种等品种。
东山镇位于太湖之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白沙枇杷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床。这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产出的白沙枇杷品质上乘,闻名遐迩。
西山青种枇杷
西山青种枇杷,其果实成熟时蒂部仍呈青绿色,因此称为青种枇杷。青种枇杷可食率高、耐贮藏,其果肉颜色偏黄,甜中带有一丝酸,味道更有层次感,在众多枇杷中可以算是口感佼佼者。
西山岛有着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植被茂盛,土壤肥沃,四季温和,雨水充沛。特有的茶果间作模式,使得碧螺春茶与果树根脉相通,相互滋养,形成了茶有果味,果染茶香的独特风味,也为西山青种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工作以来,苏州吴中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响应,全面开展地标农产品资源普查与确认,夯实转化基础,指导协同登记机构按时高效完成地标农产品转化材料上报工作。
此次吴中鸡头米、西山青种枇杷、东山白沙枇杷成功转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吴中区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地标保护产品的成功转化,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地理标志的统一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吴中区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地理标志培育、保护和运用,持续发力,积极作为。
加强培育挖掘,完善地理标志“资源库”
深入挖掘吴中区特色产品资源,建立地理标志培育储备库,对具有地理标志潜力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建立苏州市首个地理标志品牌保护联盟、成立苏州市首家“地理标志+亚夫科技服务——吴中东山工作站”,凝聚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制定洞庭碧螺春茶国家标准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3项,苏州市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制定东山白沙枇杷团体标准1项。
强化保护监管,筑牢地理标志“防护网”
健全地理标志保护共治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助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每年开展地理标志专项保护行动,对多批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展抽检,重点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高风险指标,打击商标侵权、包装滥用行为。严格用标管理,实行专用标志库的动态管理,“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率逐年上涨。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开展规范用标、商标注册等方面培训,进一步帮助企业和农户加强对商标、地理标志、标识包装的规范使用。
推动转化运用,激活地理标志“新动能”
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文旅融合建设,进一步拓展“地理标志+文旅”“地理标志+电商”互融共进的特色发展模式。洞庭山碧螺春入驻吴中优质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首发“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形象宣传片,举办“AI地理元宇宙巡展暨吴中地理标志联盟成立仪式”,实现“地理标志+科技创新”的跨界碰撞新方式。1家茶企、2个“洞庭山碧螺春”知识产权工作站进入国家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深化工程,全市首单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质押贷款在吴中区落地。
吴中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吴中区市场监管局将以此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培育、保护和运用工作,不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吴中区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