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历时三年绣制,再现姑苏繁华,最长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封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5 18:20:00

7月24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海云带领20多位绣娘历时三年绣制的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封针,整幅绣卷长21.4米,装裱完成后,这幅作品全长达到23米,使用了上百种针法,是“苏绣史上最长的单体叙事绣卷”。当天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现场,了解到这幅凝聚匠心的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使用上百种针法,在“虚实乱针绣”实现独特质感

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中,乾隆南巡登岸的胥门一带是整幅长卷的重点,街道两侧跪拜的官员百姓、鳞次栉比的屋舍楼宇,如何绣得生动,层次分明?这对绣娘的技艺是极大考验。

“人物的衣服,我使用了平绣的针法。”周海云介绍道。平绣作为四大名绣的基础技法之一,针脚排列均匀整齐,追求“平、光、齐、滑”的效果,也是传统的刺绣作品,如《姑苏繁华图》中,最常用的手法。平针更能够表现出衣物的光泽度,但在画面立体感的表现上有所局限。

为此,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的绣制以“虚实乱针绣”为主,辅以其余上百种针法,“有平绣,有乱针绣,在乱针绣之中,又有大交叉,小交叉等针法。”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灵动,色彩过渡也更加流畅。

周海云针对不同的建筑、树木灵活运用了多种针法。周海云对记者说:“为了让这一片密集的树木看起来更有层次,我们用的都是不一样的针法。”在对于树木、山体等景观的颜色处理中,能够通过针法的不断叠加,实现画面明暗与阴影的自然过渡,这是虚实乱针绣不同于传统平绣之处。多元针法的运用,让整幅苏绣长卷看起来色彩淡雅。前后景别之间有虚有实,错落有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点评道:“这种针法,让整个画卷的色彩过渡自然。整体画面看上去舒服,协调。”

在水波纹的表现上,周海云摒弃了传统的滚针手法,依然采用“虚实乱针绣”,“这令水纹更显自然真实”。对于建筑立柱,则选择运用耗时三倍于传统技法的“凸面绣”,增强了其立体感和饱满度。

“瓦楞”的绣法是成为苏绣长卷的最大亮点

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的完美呈现,离不开周海云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英的指导。张玉英今年已有91岁高龄,但谈及刺绣,依旧神采奕奕,她特地带领记者参观了苏绣长卷《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最为精彩之处——对于“瓦楞”的处理。

在传统的刺绣作品中,瓦楞的绣法以竖向为主,而在周海云的作品中,则以横向的针法绣制瓦楞,通过“虚实乱针绣”的手法,瓦楞不再是一式一样的形状,颜色,而是有虚实、轻重的区别,颜色由深入浅,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为平衡,也将原著作品的明暗、透视关系完美地呈现在绣卷之中。她指着层层叠叠的瓦楞竖起了大拇指说:“这处绣得最好,有轻有重,有虚有实。”

三年磨一剑,苏绣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

《乾隆南巡图·驻跸姑苏》原画长21.4米,展现了浒墅关、枫桥、虎丘、阊门、万年桥、胥门一带升平欢乐的祥和景象,其中有35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1200间精致的屋舍,如此大体量的作品,20位绣娘绣制了三年才完成,每个人的绣法不同,习惯不同,“如何协调长卷的画面,是整个作品完成过程种的一大难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说。

记者了解到,能够完成这幅作品,首先是出自周海云对于家乡苏州的热爱,这幅长卷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两百多年前非常著名的工商都会之盛世荣华,堪称苏州历史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苏绣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整幅作品经历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才达到现在的理想效果,在封针前一周,记者去参观时,周海云和女儿陆晓琳还在对作品的色彩进行讨论和调整。“我希望,当观众站在这幅作品前时,不仅能感受到苏州的繁华盛景,更能触摸到我们这代苏绣技艺传承人的匠心与坚守。”周海云说。

实习生 须宇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