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医文化,点燃新闻热情!扬子晚报携手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启“红领巾小记者”之旅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6 21:36:00
7月23日至24日,由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扬子晚报小记者工作室联合打造的“红领巾小记者”活动火热开展,36名优秀小学员开启了一场中华传统美德“学讲研传”与知识乐趣交织的双重体验。在弥漫药香的春晖堂,孩子们亲手辨识百草、制作香囊,触摸千年中医智慧;在扬子晚报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带来的趣味课堂上,学员们解密新闻“倒金字塔”、现场操练采写技巧。两天时间,孩子们在沉浸式的动手动脑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本领,心中悄然播下了文化传承与求真实录的种子。
春晖堂里识百草,指尖触碰的千年智慧
7月23日,踏入弥漫着独特药香的春晖堂中医药文化馆,学员们的探索之旅开始了。在春晖堂药业工作人员段景兰的带领下,孩子们排着队,好奇地辨识各种中草药,观察药房的工作流程,甚至亲手体验了传统制药工具的操作。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真实体验。
面对琳琅满目的中药标本,惊叹声此起彼伏。“原来鹿全身都是宝!”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的陈甜甜指着鹿茸标本说。苏州西渚实验小学校的孟想则被珊瑚标本吸引:“植物入药我知道,没想到珊瑚也能当药材!”
“尝中药,识五味”的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段景兰讲解了中药的五种基本味道,并让大家亲口品尝。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的汪嘉琳兴奋地说:“尝过酸、甜、苦、辣、咸的不同药材,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们的作用,太有趣了!”
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将活动推向欢乐的高潮。只见大家围成圈,对着案头的彩布、丝线和香料盒摩拳擦掌,捏着布角对齐,将边缘折出痕迹,再用彩线来回缠绕打结。有人边做边和旁边的伙伴说笑,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没乱,一个个小巧的香囊很快有了模样。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的冯芮西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春晖堂,最有意思的就是做香囊啦!”
“段老师,在您看来,中医除了能治病救人,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呢?”活动尾声,孩子们也化身“小记者”举起话筒向老师进行了采访,段景兰表示:“大家看到的不仅是治病的草药器具,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探索生命、守护健康的智慧传承——中医本身就是一座活着的文化瑰宝。”
新闻课堂学“六要素”,“小记者”举起话筒初试身手
7月24日,扬子晚报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张沁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实用的新闻课。她从“什么是新闻”讲起,在问到什么对于新闻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来自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的金煜霖说:“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共鸣。在充分了解了何为新闻之后,为了让孩子们快速上手,她又为大家介绍了新闻的“六要素”——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依据新闻的六要素,孩子们创作了短小精悍的“一句话新闻”。
“采访就是认真问,仔细听。”张沁雨一句话点明了采访的核心。为了让采访更顺利,老师教给孩子们结合使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小技巧。使用小技巧的第一步就是清楚的认识何为开放性问题何为封闭性问题。随后,孩子们两两结对,一个当小记者,一个做采访对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合春晖堂中医药馆的参观活动,来自苏城外国语学校的刘倍慈“记者”范儿十足地问到她的搭档:“大家都说鹿身上全是宝,那鹿耳是中药材吗?”对方接过刘倍慈递出的话筒回答道:“不是。”只见话音刚落,其他的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向老师回答说:“这是封闭性问题!”
“因为导语部分,是在一篇新闻文稿最开头的部分,是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最能概括一篇新闻文稿的部分,所以它是最重要的。”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跨城实验小学的沈奕兰在老师问到什么是新闻文稿中最重要的部分时,自信地回答道,清晰的思路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对于新闻写作的结构,老师用了一个孩子们都懂的比喻:“新闻就像倒过来的冰淇淋筒!最上面、最重要的信息是‘导语’,就像第一口吃到的冰淇淋球;中间部分是关键的事实和细节,像筒里的巧克力;底部是一些背景信息,就像是支撑筒身的基底。”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立刻理解了新闻写作的要领。
光说不练假把式。张沁雨让孩子们拿出自己课前写的新闻稿,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修改。课程结束时,不少孩子还在埋头修改,意犹未尽。这堂新闻写作实践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基础的采写方法,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观察生活、记录真实的种子。
当孩子们走出弥漫着药香的春晖堂,离开充满思维碰撞的新闻课堂,两天充实的“双课”体验画上了句号。他们不仅认识了百草的五味,感受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初尝了新闻采写的门道,更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打开了两扇观察世界、理解文化的崭新窗口。相信这段独特的旅程,将成为他们成长记忆中闪亮的一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添翼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刘皓月
实习生 张沁雨 徐妍 张杨胜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