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贵学子“遗路黔行”奏响保护传承协奏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6 19:19:00
近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协同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组建的“遗路黔行”民族体育项目守护实践团,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启为期5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团以13名师生的青春足迹为笔,在贵阳、台江、黎平、镇远四地的文化肌理上书写着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新篇。
实践团首站抵达贵州医科大学,与运动与健康学院师生展开深度座谈。两校以“民族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核心议题,形成“问题导向、精准调研”的工作共识。运动与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伟指出:“此次实践是高校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服务能力的有益尝试,更是苏贵两地文化协作的创新实践。”这场跨地域的学术对话不仅奠定了两院长效合作基础,更构建起“高校调研+文化赋能+产业支持”的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为后续调研锚定了“学术智慧与乡土需求精准对接”的实践方向。
在台江县施洞镇,实践团成员循着苗族古歌的韵律,探寻被誉为“苗族水上图腾”的长滩独木龙舟。“现代文化冲击下,年轻人更关注潮流,他们的目光很少停留在这文化的根上。”议事长廊里,非遗传承人张淞琳向队员们讲述着独木龙舟“祭河神、祈丰年”的古老仪式,老人的叹息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传承困境——专业匠人匮乏、青壮年外流、传统仪式简化正导致这项古老技艺面临断代危机。
在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的鼓楼边,队员们从村民的讲述中复原着侗族摔跤节的盛景:数百名身着靛蓝土布盛装的汉子,头戴银饰在呐喊声中角逐,古老礼仪里藏着侗族的勇武精神。非遗传承人陈良超坦言:“经济条件制约与现代娱乐方式冲击,让许多年轻人渐渐淡忘祖辈传下的摔跤礼仪。”实践团仔细记录了侗族摔跤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后续文化保护研究积累了一手资料。
数十艘狭长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碧波,船头鼓声震天,百余名桨手齐声呐喊,古铜色的臂膀奋力挥下,数百片桨叶整齐划一地劈入水中,瞬间激扬起雪白浪花,又在船侧拉出长长的沸腾水线。镇远古城的舞阳河畔,传统龙舟正演绎着“破圈”之路,再现“百桨击水”盛况。为探寻龙舟非遗文化,实践成员现场观摩学习2025年贵州省龙舟冠军赛。这项起源于祭祀祈福的传统活动,如今通过“赛事+文旅”融合模式实现转型,不仅吸引大量游客现场观赛,更直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业态消费增长。“保护不是把龙舟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时代浪潮里继续竞渡。”镇远非遗中心叶顺飞主任表示,龙舟活动的当代价值在于活态传承——通过赛事组织、民俗展演与旅游体验的结合,让传统文化既保留内核又贴近大众需求。
“黔东南的每一项非遗都是活着的历史。”实践团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我们不仅是文化的观察者,更要做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者。”实践期间,团队成员结合体育学科专业优势,基于前期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成果,形成两点非遗保护活化的建议,一是推动“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系统整理独木龙舟、侗族摔跤等项目的口述史与技艺细节,通过影像记录实现文化记忆的长效保存;二是探索短视频传播路径,将传承人讲述的古歌故事、核心技艺演示等内容转化为轻量化传播素材,增强年轻群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青春力量正让沉睡的文化基因苏醒。”实践团指导老师马宗意表示,这场“遗路黔行”不是终点,而是民族体育非遗走向未来的全新起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张新、杨宏华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