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记忆到秋收田野!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走进常熟支塘,开启“自然课堂”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20:39:00
从百年建筑的红色记忆到田间地头的农耕智慧,从桑蚕养殖的生命奥秘到湖羊投喂的亲密互动......10月19日,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们暂别城市的喧嚣,前往常熟市支塘镇何北村。活动中,小记者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美好,在浓浓秋日的氛围中,开启一段生动又深刻的“自然课”。
上午9点半,在工作人员陈家伟的带领下,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们踏入了位于支塘镇何市社区的四面厅。这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从触摸斑驳的墙体开始。孩子们在此聆听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感受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红色记忆也随之在心中被悄然点亮。
在陈家伟的讲述中,小记者们了解到,1940年,新四军领导人谭震林曾化名“林俊”,在这座老建筑里向群众发表抗日演讲。他用通俗的语言分析形势、鼓舞民心,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抗日必胜”的信念深深植入了江南百姓的心中。“这房子看起来旧旧的,没想到经历过这么多波澜壮阔……”苏州市杨枝小学校小记者二(1)班李皓宇仰头看着老房子,小声对同伴说道。从建筑到故事,从故事到精神,小记者们在四面厅里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也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离开四面厅,田野清香扑面而来。找鸭蛋、炸桑叶、抱小羊……一连串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在久硕家庭农场,桑蚕养殖区成了最“吸粉”的地方。白胖胖的蚕宝宝伏在鲜嫩桑叶上,一边慢慢蠕动,一边“沙沙”作响,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呼。“大家仔细看,蚕宝宝的一生藏着不少小秘密呢!”在陈家伟的讲解下,小记者们了解了蚕宝宝从卵到蚕、再到蛹和蛾的完整生命周期,还惊讶于一只蚕竟能产下400到500粒卵。
创作环节同样精彩。孩子们化身“小小艺术家”,拿起纯白或金灿灿的蚕茧,大胆发挥想象力,在家长配合下拼贴出一幅幅创意十足的作品。来自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四(3)班的胡栋祥笑着说:“这次活动真值!不仅知道了蚕宝宝怎么长大,还能和小羊互动、亲手做美食,原来劳动这么有趣!”
午餐时间,小记者们走进当地特色羊庄,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立刻赶走了上午的疲惫。鲜美的滋味让大家连连称赞,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何北村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待客热情。
下午的体验更“硬核”。现代化农机具一亮相,小记者们立刻被吸引,直观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这是搂草机,负责收集秸秆;这是打捆机,把秸秆压成草捆;还有粉碎机,可以变成饲料或肥料。”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孩子们一边记录一边积极提问。“原来秸秆不是废物,还能变废为宝!”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校二(2)班吕锡伟惊叹道。
在最后一个环节,小记者们变身“小小检测员”,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大米品质的变化,体验粮食检测的科学过程。来自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二(5)班的施筎奕说:“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餐桌上每一粒米饭背后,都有从种植到加工的严格流程,真的不容易!”家长们纷纷表示,此次何北村之行,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在实践中长知识、懂流程、传文化,更是一场有内容、有温度的研学之旅。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刘皓月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