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匠心绣苏路,数智养护绘新图!“十四五”苏州公路养护擘画现代化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3:19:00
“路面巡查靠AI‘找茬’,桥梁健康有24小时‘监护’,废旧沥青还能‘变废为宝’……”“十四五”期间,苏州锚定“率先实现公路养护现代化”目标,以“苏式养护”品牌为引领,从智慧化、应急保障、集约化、绿色低碳四大维度深耕创新,让普通公路既成为畅通出行的“动脉”,更成为彰显城市匠心的“流动名片”。
智慧赋能:给公路装上“科技内核”
在感知端,苏州公路应用智能巡检车辆替代人工进行巡检,基于机器图像识别、AI智能识别算法、桩号经纬定位等技术,可以自动化智能识别路面病害和沿线设施的异常状态,实现自动化生成养护巡查报表和巡查日志,并完成工单闭环;截至2024年底,建设完成健康监测系统78座,74座桥梁、3处高边坡,2500余个监测设备像“神经末梢”般,实时捕捉结构安全隐患。
![]()
在管理端,国省干线日常养护系统实现“三智能”:视频采集自动抓病害、数据处理自动分类别、计量统计自动出报告;2024年试点的养护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整合工程量统计、进度跟踪、档案管理等功能,让项目管理从“纸质化”迈入“数字化”。
在决策端,构建起“一库一体系两模型”的科学决策架构。整合苏州750公里国省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各项数据,将纸质资料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资产。在国家规范基础上优化指标,新增横向裂缝指数、修补状况指数等精细化标准,实现“车道级”病害诊断。以39项关键参数为输入,通过五级决策体系确定最优养护方案,彻底破解了“何时养、养哪里、怎么养”的难题。
集约高效:打破壁垒的“一体化”实践
苏州公路打破传统养护模式局限,以“集中化、整线化、区域一体化”为抓手,减少路网通行影响,提升养护管理效能。
在模式试点上,S230推行集中养护,大幅压缩路面占用时间;G204、G312开展整线化养护,以“苏式养护”品牌为引领,打造“路况优、效率高、环境美”的示范路段;G204同步试点长寿命公路养护技术,推动养护从“短期修复”向“长效保障”转变;昆山则探索普通公路区域一体化养护,以“十六横十二纵三环”框架道路为核心,统筹国省道与农村公路,实现“养护资金、作业标准、考核机制、市场监管、应急处置”五大统一,让机械设备高效集约应用,养护业务规模显著提升。
![]()
绿色低碳:书写养护中的“生态答卷”
苏州公路将“绿色节能”融入养护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改造,实现“变废为宝、降污减耗”。
钢渣沥青路面技术的应用让大量钢渣转化为优质路面材料,既缓解石料资源紧张,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针对桥梁支座更换,“自平衡反压式”技术通过“反压力、梁底标高”双控,确保梁体“只顶不升”,反压装置与垫石形成永久性支撑,兼顾安全与环保;空心板腔内注浆技术则在不影响桥面交通的前提下,灌注专用浆料覆盖裂缝与钢绞线,大幅提升桥梁耐久性;在隐蔽工程检测上,苏州采用潜水员、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等多方式,完成62座桥梁、934根墩柱/桩基检测,初步形成适用不同桩基形式、不同水深的安全可控、成效显著的成套检测方案。
![]()
![]()
应急保障:织密“全天候”出行安全网
以“提升效率、保障民生”为导向,苏州公路通过完善应急基地建设、优化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快速响应、全域覆盖”的应急养护网络。
硬件升级上,昆山应急基地完成改扩建,新增4个应急专用物资仓库、23个抢险及养护车位,配套新能源充电站和海绵雨水系统,车辆物资调配速度提升50%;同步建设海绵雨水系统与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车辆、物资的快速调配。基地还打通与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通道,整合道路、桥梁监控信号与作业车辆信息,让应急联动指挥“看得见、调得动”。
![]()
在应急管理细节上,苏州公路创新引入“公路哨兵”体系。智慧锥桶在车辆靠近时自动声光报警、振动提醒施工人员;高德预警精灵在地图端实时标注路面占用信息,提前引导车辆分流,让养护施工与道路通行“安全双赢”。
![]()
截至2024年,苏州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稳定在98%以上,新发生四、五类桥梁(隧道)处置率100%,养护科学决策覆盖率达100%。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苏州公路养护不仅实现了“率先现代化”的目标,更用“绣花功夫”诠释了“品质交通”的内涵。未来,这份“苏州经验”还将持续升级,为全国公路养护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王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