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现场,女子与男友吵架气到“中毒”!民警用垃圾袋完成“教科书式”急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1 10:46:00
一个普通垃圾袋,竟成了“救命神器”。近日,苏州徐女士(化名)与男友李先生在公司内“闹分手”时情绪失控,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危急关头,赶来的民警凭借平日掌握的急救知识和现场判断,用一个塑料垃圾袋进行回吸引导,让她从濒临晕厥的状态中脱险。经医生诊断,徐女士为极端情绪诱发的呼吸性碱中毒。
分手争执引爆情绪,女子呼吸急促、手指僵成“鸡爪”
据了解,徐女士与李先生恋爱多年,一直是奔着结婚去的。不久前,李先生突然提出分手,理由是“性格不合”。这个决定让徐女士难以接受,情绪长期积压。
事发当天,她径直前往李先生所在公司,希望当面挽回。起初两人还在办公室门口低声争论,不料越说越僵:“一个说‘合不来’,一个问‘这些年算什么’。”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在同事注视下升级为激烈争吵。
“越吵越委屈,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呼吸也不受控制地越来越快。”徐女士回忆,刚开始她只是大口喘气想缓一缓,不到几分钟,身体突然“失控”:“整个人发抖,瞬间喘不上气,手脚都开始发麻发僵,手指不自觉蜷缩成‘鸡爪’一样,根本张不开。”
公司同事见状,赶紧报警求助。民警赶到时,徐女士已经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发白、眼前发黑,说话含糊不清,只能勉强用眼神回应。
![]()
女子因情绪激动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民警培训到位,一个垃圾袋成了“现场救命工具”
“她的情况不是单纯情绪激动,大概率是过度通气引发的呼吸性碱中毒,必须立刻现场处置。”出警民警沈新予回忆,他此前看过相关健康科普视频,并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急救培训,对这种“越慌越喘、越喘越难受”的情况并不陌生。
眼见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待救护车,迅速在办公室里寻找可用工具,最终在桌上发现一个未拆封的垃圾袋,将其展开后作为临时呼吸辅助工具,为徐女士进行回吸呼吸引导。
“迷迷糊糊中,我感觉有人把一个塑料袋靠在我口鼻附近,一直在旁边说‘跟着我呼吸’。”徐女士说,起初她非常害怕,以为自己“会被捂住”,但沈警官一直轻声安抚:“别怕,慢慢来,跟着我的节奏,把气吐进袋子里。”
在民警的引导下,徐女士尽量放慢呼吸节奏,将呼出的气体吐进袋中,大约10秒左右,急促的呼吸逐渐放缓,僵硬的手指也开始微微松动。
然而,由于误以为“喘不上气就要多吸气”,徐女士一度下意识偏头躲开塑料袋,呼吸再次变快,症状随即反弹。沈警官马上调整方式,一边轻拍她的后背安抚情绪,一边协助她用塑料袋进行缓慢、浅而均匀的呼吸训练。
“后来我是闭上嘴,只用鼻子慢慢吸、慢慢呼,把气‘留’在身体里,整个人才一点点不那么难受了。”徐女士回忆。
约5分钟后,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对徐女士进行进一步处理,并送往医院观察。
![]()
民警用塑料袋帮助女子平缓呼吸
情绪“上头”致酸碱失衡,严重可累及多器官
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兰介绍,徐女士的情况,是典型由情绪失控诱发的呼吸性碱中毒。“人在暴怒、恐慌、强烈委屈等极端情绪下,呼吸会不自觉地又快又深,短时间内排出过多二氧化碳,血液偏碱,体内酸碱平衡被打乱,就可能出现手脚麻木、肌肉僵硬、胸闷气短,严重时甚至会晕厥。”王兰说,这种“越慌越喘、越喘越难受”的状态,其实是身体在向大脑发出“报警信号”。
她进一步提醒,若不及时干预,长时间的呼吸性碱中毒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出现低钙抽搐、心律失常,严重时因为脑部和重要器官供氧异常,可能导致脑功能受损或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发展为昏迷或器官衰竭。多数患者症状是可逆的,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沈警官的急救操作,王兰给予了肯定,在现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塑料袋、纸袋等进行回吸呼吸,是一个相对简便、可行的辅助措施。“通过让患者吸入自己呼出的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帮助体内酸碱平衡逐步恢复。”王兰提醒,同时一定要留出通气缝隙,避免完全密封,防止真正出现缺氧风险。
她特别强调,身体的反应往往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身边有人突然出现类似症状,除了用塑料袋、纸袋辅助呼吸,更重要的是帮对方把情绪“拉回来”,让他知道“不是肺坏了”,而是情绪与呼吸一起乱了。“如症状持续1~2分钟仍无明显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情况,应立即拨打120,交由专业医生处理。”
“不能再让情绪偷走呼吸”这场惊险也是一堂“情绪课”
经过规范处理和短期观察后,徐女士身体很快恢复。民警事后回访时,她连连表示后怕:“当时整个人像被掐住了脖子一样,那几分钟真的太难受了。”
“以前只觉得生气就是吵一架,没想到气急了,命都能差点丢掉。”徐女士说,这次意外也给自己提了个醒,“以后再遇到争执,我会学着先喊停,先深呼吸把自己稳住,不能再让情绪‘偷走’呼吸。”
医生提醒,像徐女士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在亲密关系矛盾、工作压力叠加等情境下,情绪与身体很容易形成“恶性回路”。“情绪不是不能发,而是要学着在情绪快‘失控’之前踩一下刹车。”王兰表示,适当倾诉、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必要时寻求心理或精神专科帮助,都是为情绪“减压”的重要方式,“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也是保护身体的一种能力。
见习记者 孙汉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视频:孙汉仑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