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微缩版“堂名担”融入设计巧思,可瞬间“变”出微型戏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0 19:59:00

近日,一款全新升级的2.0版“堂名担”亮相苏州姑苏区百花书局,它不仅是一件陈列装置,更是一个真正“能挑着走”的微型戏台。整个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无需工具,仅靠卡扣与嵌合连接,30分钟内即可完成搭建或收拢复原。拆开后可装入两个轻便箱体,由两人轻松挑起搬运,仿佛复刻了百年前昆曲班社走街串巷的生动场景。

工人正在安装微缩版“堂名担”

这一创意,源自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堂名担”的当代演绎。所谓“堂名担”,是清末民初江南昆曲“堂名班”赴宴演出时使用的便携戏台。拆开是箱,装起是台,挑在肩上便能走遍街巷。如今,这一古老智慧被重新唤醒,并注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符号。

“挑着走的戏台”:堂名担的前世今生

“堂名担”,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或许陌生,但它曾是江南人家生活里最动听的“背景音”。明清时期,昆曲风靡苏州,大户人家每逢婚嫁寿诞,必请“堂名班”到家中唱堂会。这些私家戏班以“堂名”为号,而他们演出的舞台,就是这副能“挑着走”的“堂名担”。

书店内这款陈列装置由“堂名担”改造而成

它由数百个精雕细琢的木构件组成,拆卸后可装入扁担挑起的箱笼,送至主人家厅堂,再由班主和乐师们现场拼装。搭成后,形如一座微缩的楼阁亭台,三面围合,内置长桌,六七位艺人围坐其中,吹拉弹唱,清音袅袅。考究的“堂名担”还会悬挂玻璃彩灯,点亮后流光溢彩,故又称“灯担堂名”,堪称古代江南的“移动沉浸式剧场”。

如今,完整的“堂名担”在苏州仅存两副,其中一副清末民初的“宝和堂”灯担,正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以紫檀、花梨木精雕而成,双层飞檐,白玉栏杆,数百构件上雕满“喜鹊登梅”“福禄寿喜”等吉祥纹样,工艺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件国宝级文物只能静静躺在展柜中,人们无法触摸,更无法想象它当年被拆解、挑运、再在厅堂里“活”起来的生动场景。

从博物馆到书店: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今年4月,这家扎根平江路三十多年的江南文脉守护者,在经历数月改造后,以全新姿态回归,新店就开在昆曲博物馆前侧。设计师熊女士坦言,项目初期,团队一度陷入“寻找传统元素”的困境。直到深入研究,才发现“堂名担”所代表的“轻便、灵活、随走随演”的精神,恰恰是他们想赋予现代文化空间的生命力。

安装完成的微缩版“堂名担”犹如一个小戏台

于是,在仅65平方米的空间里,设计师以“堂名担”为灵魂,打造了一座处处是“机关”的微型剧场。书店中央的“新堂名担”装置,北面保留了从原址回收的旧猪肝色门板,经碳化处理后,岁月的包浆与镂空花窗的光影交织,诉说着过往;南面则大胆采用穿孔镀锌钢板,其上的几何孔洞抽象自昆曲头饰“一弯”的造型,透光时如星点洒落,现代感十足。它不仅是视觉焦点,内部还可收纳文创、作为收银台,真正实现了“一物多用”。

小机关里的大世界:在书店里“演”一出昆曲

设计的巧思远不止于此。北侧靠墙的展架装有滚轮,推动后拉上帘幕,瞬间变身私密的昆曲妆造空间;西侧墙面采用磁吸系统,黑胶唱片、展览海报可随意拼贴组合;就连指引标识也玩起谐音梗,“看个书”“听个乐”“变个妆”,呼应着“堂名担”上象征灯架的“个”字图案,让文化符号悄然融入日常。

百花书局与昆曲的渊源,可追溯至其作为中国昆曲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的岁月。如今,它不再满足于静态陈列,而是要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熊女士坦言,自己虽是苏州人,设计前也对“堂名担”知之甚少,“但正是这个项目,让我们整个团队重新认识了昆曲。我们很骄傲能用设计唤醒这种集体记忆,哪怕只是让路人好奇地问一句‘这是个什么东西?’”

“我从平江路逛过来,本来只想买本书,结果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游客李小姐兴奋地说,“推开一扇可移动的隔断,发现后面有戏服;转个身,又能透过花窗看黑胶唱片在转,感觉自己一会儿在台前,一会儿在幕后,特别奇妙。”这种“不知是观众还是演员”的沉浸感,正是设计师所追求的——让文化体验如舞台剧般流动,让公众在不经意的探索中与昆曲相遇。

让昆曲“活”起来:从一场展览到一场行动

这份“让昆曲活起来”的愿景,也得到了书店运营方的积极响应。店长韩女士介绍,自焕新以来,百花书局已与苏州市文广旅局推出的“来点艺术”项目深度合作,未来将持续推出昆曲妆造体验、小型演出、主题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不强求每个人看完就爱上昆曲,”韩女士说,“但我们希望,当人们推开这扇门,能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在翻书、听曲、试妆的日常里,与六百年的水磨雅韵,完成一场轻盈的唱和。”

见习记者 赵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视频 赵旭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