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暖心!护士为患者梳头,“治愈”之外的温情画面被记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5 17:30:00
“大姐,您坐好,我慢慢梳,肯定不碰到您不舒服的地方。”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肾内科的走廊里,值班护士周奇珍握着一把木梳,指尖轻轻拨开患者陈大姐颈后的碎发,梳齿顺着发丝缓缓滑动,为她理顺稍显凌乱的头发。这温馨的一幕被路过的护士长陈倩看在眼里,悄悄用手机记录下这暖心的画面。
![]()
周奇珍为患者测量血压
护士的梳头举动让患者倍感温暖
四十多岁的陈大姐因尿毒症并发心力衰竭已卧床半月,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手脚的水肿虽已消退,但身体仍残留着挥之不去的无力感。当天是她病情好转后首次走出病房,清晨醒来时,头发因长时间卧床变得凌乱不堪,几缕发丝黏在颈间,显得格外憔悴。
“大姐,您头发乱了,我帮您梳下吧。”说话的正是当天值班的护士周奇珍。今年26岁的周奇珍已经从事护士工作六年,常年与住院患者打交道的她,早已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我路过走廊时,看到陈大姐一直在抬手捋头发,可动作很吃力,加上她视力出现了问题,看不太清,我就想帮帮她。”周奇珍告诉记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往往会忽略个人形象打理,但这恰恰是影响他们心情的重要细节,“对于生病的人来说,整洁的仪表不仅能让人精神起来,更能增强对抗病魔的信心。”
![]()
周奇珍为患者梳头
“塑料梳子容易起静电,木梳更温和,适合患者使用。”周奇珍说,当时发现陈大姐后颈还有些许未完全消退的水肿,自己便特意避开那个区域,从发梢开始一点点向上梳理。遇到打结较紧的地方,就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发结揉搓,直到发丝自然散开,“看,坐了一会儿脸色就好多了,等头发梳顺了,更精神!”周奇珍一边梳理,一边轻声搭话,十分钟后,陈大姐的头发被梳成一个松松的低马尾,碎发整齐地别在耳后。
陈大姐抬手摸了摸发丝,嘴角露出了笑容,“这一梳,整个人都清爽了。”她感慨道,“没想到护士会注意到这些,还亲手帮我梳头。”陈大姐说,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让她的身体逐渐好转,而周奇珍这看似简单的梳头举动,更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精心治疗,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小周低着头认真梳理的样子,陈大姐脸上露出的笑容,真的特别让人感动。”陈倩告诉记者,在医院里,大家见惯了生死离别和紧张的救治场面,而这样的细节恰恰最能触动人心,“有时候,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这份发自内心的关怀。”
六年如一日,将“平常小事”融入日常护理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小事。”面对记者的采访,周奇珍显得有些腼腆。在她看来,为患者梳头不过是日常护理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但这些“平常小事”背后,是她六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用心。
在日常工作中,周奇珍也经常做这类“平常小事”,她认为,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和打针、发药的本职工作一样重要,“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固然难以忍受,但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更需要被关注。”周奇珍说,住院的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很多人因为病情反复、经济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时候,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贴心的举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工作之余,周奇珍总会留意患者的状态。看到患者头发凌乱了,就主动帮忙梳理;发现患者指甲长了,就及时帮忙修剪;遇到患者情绪低落时,就耐心地陪他们聊聊天、解解闷。
肾内科护士长陈倩告诉记者,科室始终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鼓励护士们在做好专业护理的同时,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细节。“一把木梳、一句问候、一个微笑,看似平凡,却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她表示,在临床护理中,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也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但看到患者们因为我们的付出而逐渐康复、露出笑容时,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周奇珍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护士,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病魔,重获健康。“护理工作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成就感。”周奇珍说,每当看到患者们康复出院时,她都会感到无比欣慰,“我会一直坚守在护理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患者们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医患共情,温暖在病房流动
周奇珍介绍,医院内,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在病房里,患者们会主动和医护人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医护人员也会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遇到困难时,医患双方会携手并肩,共同面对。据了解,曾有一名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恰逢生日,科室医护人员为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特意携带自家孩子来到病房,陪小患者度过了一个温暖又难忘的生日。
“其实,医患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和谐、很温暖。”陈倩告诉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她常常会遇到患者和家属表达感谢的场景,有的送来了锦旗,有的写来了感谢信,“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患者的心意,也激励着我们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实习生 腾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