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围墙,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演绎“无界学习”新范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6 20:06:00
“老师教我们运用数学图形拼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日丰收图!”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组织的为期一周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圆满收官。该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与知识碰撞交融。收官当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校园,沉浸式感受这场别开生面的学习变革与实践成果。
![]()
据了解,学校从2013年开启课程整合探索,2017年推进广域课程与STEAM课程,2021年实施项目化学习,逐步构建起单学科主导、多学科融合、班级主题式三大跨学科学习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陆林珍表示,结合2022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中“用10%课时落实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学校已将跨学科学习纳入常态化教学,此次整周主题学习更打破40分钟课时限制,让学生在长时段、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掌握。
一踏入低年级教室的走廊,满满的秋日气息便扑面而来,“尝秋·晒秋”主题活动正热闹上演。孩子们围在铺着干净桌布的操作台旁,桌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五颜六色的泥塑食材整齐排列,金黄的玉米、饱满的花生、圆滚滚的豆荚栩栩如生;而墙面上贴着的作品更具巧思:孩子们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创意拼搭,用正方形拼出规整的晒匾,用圆形纸片做成饱满的橘子……将美术创意与自然观察巧妙结合,整幅画面充满秋日童趣。
![]()
中年级的非遗工坊及走廊展区人气爆棚,“苏州文创”主题让孩子们化身创意十足的小小设计师。走廊里,一座座精致的苏州博物馆模型格外吸睛,记者走近细看,每一件都是孩子们巧手打造的匠心之作:有用塑泥细致捏制的博物馆陈列文物,纹理逼真、形态传神;有用纸箱切割拼接而成的苏博建筑轮廓,还原度十足;还有用微型零件组装的精巧缩小版展品,更有孩子巧妙运用数学课上学过的几何图形,拼搭出完整的苏博建筑平面图,将数学逻辑与建筑美学完美融合。这一周在学校里,每天的任务就是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之类的,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动手创作会特别有意思!”四(4)班杨硕表示,跨学科学习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感觉上课时间都变得更有趣了。
![]()
除了走廊展示的成果外,高年级的汇报现场同样精彩,一场围绕“AI药材识别”的成果展示吸引了众人目光。记者了解到,同学们以“小智求助识别药材、解决生活健康问题”为线索,完成了一系列跨学科实践任务。从最初触摸观察黄芪、陈皮、麦冬等药材,记录颜色、纹路等特征,到学习AI物体识别的采集、提取、训练与建模流程,分组用平板采集数据,精准捕捉药材关键特征以保障识别准确性;其间发现模型识别准确率不足时,主动分析光线、拍摄角度等影响因素,反复优化数据、重新训练模型,体验迭代思维的魅力。最终,他们不仅成功搭建出平均准确率超98%的药材识别AI模型,还通过图形化编程让模型识别药材后自动播报功效,实现了从“使用AI工具”到“设计AI工具”的转变,体会到多学科知识服务生活的实用价值。
![]()
据悉,本周一至周四,各年级已围绕跨学科主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前置学习活动:一年级以“创意水果拼盘”融合英语、美术与劳动学科,用水果拼摆趣味造型;二年级在语文课堂“云游”中国后,运用美术知识绘制未来车票;三年级将“曹冲称象”故事融入数学课,设计模拟实验感知浮力与重量的关联;四年级在科学课中探究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亲手制作专属小乐器;高年级则围绕人工智能相关辩题展开预热辩论,为周五的主题挑战日做好充分铺垫。
![]()
“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孤岛,这次课程周让我真切看到,孩子们在跨学科实践中主动探索、大胆创造,学习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打破学科围墙的学习实践,不仅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激活了学习内在动力,书写了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篇章。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