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十六小时工作制”家书背后的家国情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22:05:00
11月27日下午,苏州博物馆展厅内,一盏射灯缓缓亮起,照亮展柜中一封泛黄的家书。当“他国人工作八小时,我们应十六小时”的字迹映入眼帘时,现场观众无不驻足凝神。这份写于1932年的家书,在“真山卜隐——何亚农与苏州”特展中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围绕近代名士、收藏家、实业家何澄的人生经历展开,汇集何澄及其子女捐赠文物、南京博物院馆藏印章及后人家藏的126件/套展品。
![]()
展览现场
一封写给子女的家书首次展出
“初看这句话,我差点以为是哪个老板在给员工‘画饼’。”90后观众小李坦言。但当他看清落款日期和写信人——近代名士何澄于1932年写给长女何怡贞的家书时,顿时肃然起敬。“原来这不是职场PUA,而是一个父亲在民族危亡之际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
写给子女的家书
何澄,字亚农,毕生热衷于古物收藏,所藏既广且杂,从商周到近世几无断代,囊括书画、金石、陶瓷、文玩、碑拓等门类,蔚然大观。
策展人赵寅州告诉记者,这封家书创作于“九一八事变”次年,何澄在信中勉励子女“所谓卧薪尝胆者,非口头,乃真实的行为。”这份跨越近百年的嘱托,成为本次特展最动人的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何澄的“十六小时工作制”精神在子女身上得到延续:长女何怡贞成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次女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发现原子核三分裂现象,幼女何泽瑛成为著名植物学家。
藏于阁楼密室的1374件文物
![]()
收藏的印章
![]()
各种砚台
时间回到1955年的春天,苏州南园宾馆。工作人员在修缮一间老旧的浴室时,无意中推动了一块看似普通的墙面。活动背板悄然滑开,一个幽暗、狭小的阁楼密室,在尘封18年后,重见天日。
手电筒的光柱划破黑暗,照亮了阁楼里整齐码放的二十多只木箱。工作人员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明清古墨的暗香、沈周花鸟画的雅致、文徵明手札的飘逸……1374件文物,就这样静静地隐匿在每日水汽氤氲的浴室之上,逃过了侵华日军的疯狂搜掠。
这间密室的设计师,正是何澄。1937年,战火逼近苏州,他将毕生收藏中最精要的部分,藏进了私宅“灵石何寓”中最不起眼的角落。“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位深谋远虑的收藏家,用他的智慧,让这些文物保存至今。何氏子女最终将家藏文物尽数捐献国家。
记者了解到,何澄的人生堪称一部近代史缩影:同盟会元老、上海起义功臣,却在功成后转投实业,在十全街创办益亚织布厂,产品命名"爱国"布。“他不仅是收藏家,更是实践者。”策展人赵寅州表示,何澄1933年发起“正社书画会”被推选为社长,1940年购下荒废的网师园倾力修复,使其免遭战火,其子女将园林无偿捐献国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