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无锡

晚清寄件也有“上门取件”……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揭秘更多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8 18:14:00

展览海报

上门取件,随时寄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晚清时代,就有一种专门的职业叫“信客”,不但代寄信件,还提供“上门取件”服务,是当时民间邮政事业的一个有意思的缩影。

潘祖荫写给左中棠的祝捷信札

晚清70年,新旧鼎革,社会剧变。信札作为独特文献,字里行间浮现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挑战,也凝结着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交织的群体性记忆,是中华民族在时代冲击下奋力图存的历史印记。11月18日起,“晚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在无锡博物院中区四层展厅开启,揭开了晚清时代中国邮政事业的较为完整的面貌,同时也道出了积弱时代中国的心酸与无奈。

展览现场

据介绍,晚清时代,朝廷驿站寄递依然是官方通信的主要通道,但随着外来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国外的邮政体系及做法也一同进入,成为官方驿传体系之外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建立了“大清邮政”体系。只不过彼时的中国国势日颓,涉及主权的很多方面都被列强把持,像当时刚建立不久的大清邮政就实际控制在列强代表、当时主导中国海关系统的赫德手中,后续中华民国也只是收回部分邮权,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邮政才真正归属中国。

郑文焯信札册

而在官方驿传体系之外,从明代兴起的“民间信局”,一直至清代末期,都是民间通信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了全国性跨区域的网络,既传递私人信件,也承接商货押运与银钱汇兑。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就有多件民间信件及套封,就装裱来说,具有相当的艺术美感。与此同时,民间普通百姓寄递信件,还常常委托商旅、考生、行脚僧等远行之人“捎带”,“比如有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你可以托他帮你带信给当地的亲朋好友等,还可以回来的时候,再把对方的回信带回来!”

李鸿章致薛抚屏手札

在这个行当的发展过程中,也发展出了职业“信客”,类似于今天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他们不一定隶属于民间信局,业务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职业化的“信客”,还会提供“上门取件”服务,其服务效率和周到程度与当今的快递从业者有些类似,“对于研究者来说,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角度!”无锡博物院相关人士称,职业“信客”当时在江苏也有,但在广东等地比较兴盛,因为当时交通不便等,很多下南洋谋生的人就会成为“兼职”的“信客”,替人带着信札传递到远方。

展览现场

此外,从部分信件中,我们也可以读懂晚清时代的社会风云和世态炎凉。比如,《郑文焯信札册》揭秘了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也曾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催讨旧债,为了换粮米不停地写字画“待价而沽”,如果搁现代就相当于直播带货卖书法了。再比如,李鸿章写给薛抚屏(即无锡历史文化名人薛福成的长兄,曾为李鸿章幕僚,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宗人府府丞,为慈禧近臣‌‌)的手札,展现了古人书法的精湛。此外,还有晚清重臣、收藏大家潘祖荫写给左中棠的“祝捷”信札,对左中棠在当时收复新疆的功勋大加溢美之词,足见这件事在当时朝廷引发的关注之大,也传递出收复故土、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展览现场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无锡博物院珍藏的晚清士人信札、书画、文房等100余件,展览内容分别从历史背景、文人治生、艺文交往、花笺艺术和通信方式等多个维度展开。在研读文本信息内涵的同时,亦关注其中文字与笺纸的美学形式,比如其中的书艺之美,尽显文人对雅韵的执着追寻,而信笺的设计同样凝结着当时美术家的种种巧思。

清陆润庠等书札册(局部)

无锡博物院相关人士称,该院院藏信札的作者涵盖面很广,既包括晚清重要的文臣、武将,诸如李鸿章、鲍超等,还包括赵之谦、郑文焯这样的书画名家,以及状元陆润庠、儒医薛抚屏等江南地区的人杰,可谓晚清社会各阶层士人的缩影,他们的信札内容提供了晚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晚清时代巨变中,这些信札连同寄递方式的变革,见证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群体性记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