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风光好,怎奈“高反”应对不了!专家提醒:注意缓慢爬升、适时氧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2 21:43:00
暑期旅行高峰来临,高原的壮美风光与独特文化吸引众多游客。然而,无论健康状况如何,高原反应都是高原之旅必须警惕的风险,此前不乏因此不幸身亡的病例。相关专家提醒,应对“高反”,缓慢爬升、低处过夜、备好药物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
“攻略做了好久,心里是又心动又担心。”盼了好几个月的暑假终于到了,李女士打算带7岁的儿子轩轩去心心念念的青海湖。“我们母子平时身体还行,但看到网上有人说高反很难受,心里还是没底……”
“高原反应其实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三种类型。”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璐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地方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少了且身体无法对缺氧进行快速反应,便会导致缺氧、低血压以及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专家表示,大多数普通人遇上的“高反”都是急性高山病,虽然程度较轻,但其带来的头痛头晕、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通常都是一过性的。
记者注意到,此前“四姑娘山一游客疑因高反身亡”等报道可令很多游客闻“高”丧胆,对此王璐璐主任表示,通常海拔越高、海拔上升速度越快症状越明显,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严重的高原反应可能致命其实是出现了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这两种情况需要紧急就医。”据了解,高原肺水肿表现为咳嗽带粉红色泡沫痰、极度呼吸困难,而意识模糊、步态不稳、昏迷则可能是已经严重至高原脑水肿。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海拔算高海拔,有没有一条“海拔警戒线”?王璐璐主任指出,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海拔并不一定相同,但她提醒,所有非高海拔地区的人一旦进入超过海拔2800千米的地区都应该放缓自己的运动量。
“既往患有心、肺、脑基础疾病以及贫血的人都要对高反更加当心,老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则要尤其谨慎。”记者注意到不少认为身体好的人更易出现高反,这是真的吗?在王璐璐主任看来,是否产生“高反”及症状轻重与个体对氧的反应能力有关,因此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高原反应令人担忧,可祖国大好河山也很吸引人,那对于有计划出游的人而言,有没有预防的好方法?王璐璐主任指出,“逐渐适应”“缓慢爬升”很重要。缓慢提升海拔有助于机体逐渐适应低氧环境,降低高反发生率。而由于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回心血量增加,夜间缺氧症状可能更明显,因此也可以选择前往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时,先在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地区停留至少1天,再前往更高海拔区域。
其次便是氧疗。王璐璐主任指出,轻微高反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一两天好转。出现高反后,有条件者应尽快吸氧。“但氧疗只是个过渡,并不提倡长时间吸氧,人体可通过短时间吸氧建立对高海拔的耐受,但如果在同样的高度下氧疗并不能缓解症状,建议立即下高原,尽快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专家建议,高原旅行途中还可以备一些中药,如红景天、丹参等,但需在中医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备上一个指脉氧仪进行监测也是不错的选择,“正常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7以上,如果低于90就代表严重缺氧,需要立刻就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实习生 李萱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