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爷爷感染重症肺炎,重症康复让他重获新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10:5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重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治疗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不仅如此,患者家属也是疑虑满满,“老人年纪大了,能受得住治疗吗?”南京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以山介绍,高龄并不是治疗的绝对禁忌,关键在于平衡好“疾病损耗”与“治疗康复”。
90岁的王大爷,半年前感染了重症肺炎。经过治疗,虽然肺部感染得到了一定控制,但由于长期卧床,大爷出现了呼吸肌无力、肌肉萎缩以及咳嗽排痰功能障碍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多次气管插管,这使得患者家属陷入了绝望。“不行了插管,好点就拔管,过一阵不行再插管,总这么弄,老人吃不消啊。”
经病友介绍,王大爷一家来到了南京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就医。该科郑以山主任医师团队对王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目前他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肺炎后遗症:王大爷几经肺部感染,虽然得到控制,但肺功能受到了损害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心肺代偿能力弱。
2.肌少症叠加:反复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治疗使得王大爷的呼吸肌力显著下降。加上年纪大,肌肉能力和气调能力本就较弱,进一步加重了呼吸功能的负担。
3.“长期卧床”加剧情况恶化:长期卧床,患者面临着较高的褥疮风险。褥疮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郑以山团队认为,综合王大爷的体质和当时状况,按照重症康复的理念可以尝试气管切开,加强呼吸道管理,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避免反复插管,然后逐步锻炼患者呼吸能力,争取撤掉呼吸机。
那么气管切开术究竟是不是就和“生命终末期标志”画等号?专家解释,气管切开术是指在病人的气管前壁切开以辅助呼吸,导管可以使空气直接进入气管和肺内,而不通过鼻腔、咽和喉。与经口插管相比,这有利于减少病人在呼吸时的困难,降低气道阻力的同时提高肺泡的通气。
在传统观念里,很多家属都把气管切开术视为“生命终末期标志”,家属对这种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误解与顾虑。郑以山耐心向家属解释气管切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人将气管切开等同于放弃治疗,这使许多患者和家属对气管切开术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从而可能错过有效的治疗时机。”郑以山表示,在实际临床中,不少人可能因为患者年龄较大而对康复治疗缺乏信心。“实际上,高龄并不是治疗的绝对禁忌,关键在于平衡好疾病损耗与治疗康复。”
在家属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下,郑以山为老爷子采用气管切开联合重症康复治疗的方案。4天后王大爷的感染控制住了,运动能力增加了,呼吸肌力提升了,一周多就尝试撤机成功了。
“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患者‘吃起来,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这样才能回家去。”在医疗、康复、营养团队的合力下,老人家从在床上锻炼臂力开始,逐渐能够带着呼吸机在床边坐一坐了,到可以在床边站一站了,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断鼓励,辅助运动,肌力在恢复,信心在增加,王大爷体力、肌肉恢复均不错,呼吸机撤掉了,咳嗽咳痰能力增加了,气管套管拔掉了,切管切开的伤口长好了。20天左右顺利出院,家人不断感谢:“从缠绵病榻到20天出院!没想到老爹还有能站起来、走起来的一天。”更令人欣喜的是,出院半年后,王大爷的儿子专门跑到医院,高兴的告诉郑以山:“老爷子恢复得好得很,在家里活动自如,神志各方面都清醒,每天还要喝点小酒呢。”
郑以山介绍,气管切开术不应被视为“生命终点标志”,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更加有利于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有益过渡,对于可能康复的患者,气管切开后减少了镇静镇痛药物应用,有利于气道管理和重症康复。通过合理的应用,气管切开术能够为患者,甚至是高龄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王大爷的病例充分印证了“气道管理 + 功能康复”的协同效应,为高龄重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范式,为更多高龄重症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通讯员 朱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