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咳痰喘不止!近1亿人受困的慢阻肺病,南京正探索“家门口”的管理模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7 16:01:00
虽然立秋已至,但高温闷热的三伏天还是令慢阻肺病患者稍一活动就容易喘不上气,进入空调房,又将面临空气冷热交替对气道的刺激。作为慢阻肺病患者,家住南京的戴女士长期以来需要小心翼翼,以防各种诱因导致病情加重。近年来,戴女士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有了新的体验:“以前去大医院复查要排很久的号,自从转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随访、检查和开药都更方便了。现在控制得也不错,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相关专家提醒,如果没有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患者极易出现“急性加重”,不仅将导致患者住院,还会显著增加心肺风险,甚至死亡风险,造成严重后果。
长期“咳痰喘”:早筛早诊、规范治疗,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风险
“我年轻时有哮喘病史。从五十多岁开始,我出现了常年咳嗽的问题,特别是感冒或者接触到某些刺激气体时,就会咳嗽得很严重。后来做了肺功能检查,确诊了慢阻肺病。”戴女士分享道:“当时我家里连空调都不敢开,怕细菌、螨虫等会刺激病情加重。”
据悉,我国有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然而,仅不足10%公众知晓慢阻肺病,70%~89.6%的患者存在诊断不足,很多患者往往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捷介绍:“防治慢阻肺病,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疗和长期规范的健康管理。我们呼吁尽早对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查,具体包括4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家族史等人群。”
对于已确诊慢阻肺病的患者,如果没有长期规范用药、科学地管理疾病,则会增加急性加重风险和“心肺共病风险”,甚至还会增加死亡风险。数据显示,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将导致肺功能下降速率增加95%以上,带来不可逆的肺功能损伤;首次重度急性加重后,3.6年内的生存率仅为50%;中重度急性加重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且持续90天,2次中度急性加重死亡风险增加80%。
赵捷主任同时提醒道:“心血管疾病是慢阻肺病最常见合并症,患病率高达55%左右,这一现象在老年患者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高龄人群,都要特别注意患慢阻肺病的风险,在常规体检中加入肺功能筛查。已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尤其是“心肺共病”患者和有急性加重史的患者,要做好长期管理,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降低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风险。”
近年来,以慢阻肺病为代表的肺健康议题得到了多方重视。2024年9月,慢阻肺病被正式纳入我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卫)政策,要求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已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随访评估、诊疗、常规检查等服务,意味着慢阻肺病患者在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可获得更方便、规范的医疗服务。
完善基层诊疗服务,“筛、诊、治、康、管”一站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是实现对患者依从性、肺功能变化及环境暴露风险的持续跟踪,筑牢慢阻肺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自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后,我们也进一步强化了慢阻肺病在社区慢病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宝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优质专家资源至关重要,这包括省级专科医生、专科护士和肺功能技师的配备。“我们还完善了肺功能检测仪等医疗设备的配置,便于慢阻肺病患者的早筛早诊。此外,通过建立专门的慢病管理中心和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门诊和病房的信息互通,确保患者诊疗工作的连贯性。我们通过社区的慢病管理中心来负责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让患者在门诊、住院、日常生活等不同场景下,都能得到规范的慢阻肺病管理服务。”
据悉,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动协作也正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作有效赋能。陈宝宜副主任还分享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下联动”方面进行的探索实践:“上级医院专家定期会来到社区坐诊,让居民朋友不用频繁往返大医院。此外,通过上级专家的坐诊、带教指导,以及社区定期派遣全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筛、诊、治、康、管”全流程工作体系的建立,对于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也至关重要。“筛查是起始环节,40岁以上、长期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症状或家族史等居民,是社区重点筛查的对象。”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科科长、门诊主任孙丽玲介绍:“经筛查后确诊的患者,我们会帮助他们做好长期慢病管理,比如强调规范吸入用药、指导如何正确使用吸入药物,确保疗效,以及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有患者出现了急性加重情况,会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病情稳定后返回社区医院随访管理。”
据了解,2024年,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对辖区内2000名高危人群的筛查,针对已确诊的约200名慢阻肺病患者,也已通过家医签约的方式纳入了长期管理的范围。
习惯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管理后,戴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社区对我们的照护是很全面的。社区医生会通过微信群告诉我如何用药,提醒我们复诊。我有哪里不舒服了,也会及时得到解答。除了做治疗和随访,社区卫生中心还经常组织我们做一些康复训练,比如八段锦、吹气球、弹力操等,帮助我们肺功能的恢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