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白血病痊愈后再患舌癌,20年前捐造血干细胞救他的“南通妈妈”再伸援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9 16:28:00

二十年前,江苏南通的高中女老师闾蓟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安徽六安白血病男孩刘腾博的生命。按规定供受双方不能联系。2006年,在江苏省红十字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上,两人得以重逢。从此,闾蓟敏便成了刘腾博口中亲切的“南通妈妈”。

二十年后,刘腾博不幸罹患舌癌,这位“妈妈”再次挺身而出,短短一天半内为他筹集10万元善款。本报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这对特殊的“母子”,见证着这份跨越千里的真情延续。

不幸两次患重病

万幸遇“救命恩人”

8月8日午后,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附近的一间出租屋里,记者见到了刘腾博。他刚结束第七次放疗,回到住处休息。“因为我本身有白血病病史,医生会诊后决定采用放疗方案,暂时不做化疗。目前这个疗程需要做30次,每周5次。为了方便,我就在医院附近租了这处房子。”

刘腾博告诉记者,手术切掉了他十分之九的舌头,之后医生用他大腿外侧的一块皮肤肌肉组织为他“重建”了舌头。受放疗副作用影响,他的脸部略有水肿,再加上颈部淋巴清扫手术后,脖子一直肿着,连转动都十分费力。由于一侧牙槽骨被病灶侵蚀,手术后他只剩半边牙齿能用,又没了舌头的辅助,咀嚼变得异常困难。“现在只能吃流食,把饭菜打成糊糊,每次都得用筷子辅助才能完成吞咽动作。”

说话功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医生原本说术后可能会丧失味觉和语言功能,但我现在情况还不错,味觉保住了,说话虽然不太流利,有点大舌头,可比预想的效果好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 刘腾博乐观地说。

正说着,闾蓟敏的视频通话恰好打了进来。屏幕那头传来她温和的声音:“今天感觉怎么样?胃口还好吗?”“挺好的,妈妈。”“一定要放宽心,保持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呀。” 闾蓟敏的语气里满是关切。这样细致的叮嘱,是她每天都会给刘腾博的温暖陪伴。

“闾老师来南京看过我们三次,医院和医生都是她帮忙联系的,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刘腾博的母亲郭女士提及闾蓟敏时,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孩子两次患重病是不幸的,但遇到闾老师是天大的幸运,没有她,孩子连第一关都过不了。”

一段救命恩情长成亲情

本报持续报道这段特殊缘分

时间回溯到2003年,当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小腾博突然消瘦,简单蹦跳几下,都会喘得厉害。“那时候他爸爸在南京打工,我一边要忙田里的农活,一边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实在是疏忽了。” 提起往事,郭女士特别自责。直到一次小腾博换牙时,突然流血不止,她才慌了神,赶紧带着孩子赶往当地医院。可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小腾博被确诊为白血病。“那一刻感觉天都塌了,整整三天三夜,我几乎没合过眼,眼泪就没断过。”郭女士说道。之后,她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儿童医院,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治疗之路。

治疗期间,懂事的小腾博渐渐察觉到家里的困境。有一天,他轻声对妈妈说:“不治了,我走了以后,你们能把生活过好一点。”“做母亲的听到这话,心都碎了。” 郭女士红着眼眶回忆道。好在随后爱心企业的捐助让治疗得以延续,但多次造血干细胞配型失败的结果,又让这一家人陷入了绝望。

转机出现在2005年6月:一位陌生志愿者与小腾博配型成功。不久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顺利完成。这位志愿者正是闾蓟敏,“当时爱人所在的医院组织捐献活动,我跟着去了,没想到真能救到人。” 她感慨道。

按照规定,供受双方原本不能联系。2006年,在江苏省红十字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上,经红会促成,两人在南京重逢。“他哭着朝我跑过来喊‘妈妈’,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自此,她成为刘腾博口中的“南通妈妈”。当年11月21日,《扬子晚报》以《南通献髓母,喜会安徽儿》为题,报道了这段特殊的缘分。

“自从2006年那次见面后,我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孩子。” 闾蓟敏说。这么多年来,两家人始终保持着密切来往,逢年过节相互问候,日常琐事彼此关心,如今早已亲如一家。

闾蓟敏从2006年起便开始资助刘腾博的学费和生活费,一直到他考上大学。“这孩子懂事又上进,上大学后就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和生活费,说什么也不肯再让我资助了。”闾蓟敏还参与了刘腾博人生中的多个重要时刻。2023年腾博结婚时,身为高三班主任的闾蓟敏因工作繁忙无法到场,仍通过视频为他送上了祝福。本报以《“南通妈妈”18前捐髓救下的“六安儿子”结婚了,这段母子情让人泪目》为题报道了此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白血病痊愈后再患癌

“南通妈妈”再伸援手

然而命运弄人。今年6月,刘腾博因口腔溃疡反复两三个月不见好转,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舌癌中晚期。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拨通了闾蓟敏的电话。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他的白血病早就痊愈了,不仅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小家,还贷款买了房和车,没想到病魔又找上了门。” 闾蓟敏心疼不已,立刻联系医院医生,同时在朋友圈转发筹款链接,很快收到了同事、同学、学生和朋友们的积极回应。“短短一天半时间,就收到100笔捐款,总额近6万元。我自己也凑了几万块,总共帮他筹集到10万元。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些捐款来自素未谋面的爱心人士,他们通过朋友转发看到求助信息后,专门托熟人把钱转交给我。” 得知众多好心人慷慨相助,刘腾博再三请“妈妈”代为致谢,同时表示经济压力已大大减轻,恳请她婉拒后续的捐赠。

6月24日,历经12小时的等待,刘腾博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浑身插满管子的他没有力气说话,却执意要过纸笔,写下:“妈妈,我挺过来了,谢谢你”,末尾还画了个大大的笑脸。“看到那个笑脸的瞬间,我再也绷不住了,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闾蓟敏说,这个“儿子”实在太能扛了。

闾蓟敏告诉记者,刘腾博手术后第一次病理切片的结果并不理想。“他给我发了条微信,说如果真的治不好了,想把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用这种方式回报社会。他还特别愧疚地说,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却没能好好珍惜。” 闾蓟敏说,好在第二次的检查结果非常乐观。

“医生说这个病虽然没办法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我会积极配合治疗,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刘腾博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办理低保,医疗保险能报销一半的治疗费用。“家里现在就靠妻子一个人上班,经济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比起20多年前第一次生病时,情况已经好很多了。”

“他喊了我19年‘妈妈’,帮忙本就是人之常情。” 闾蓟敏告诉记者,她非常珍惜这段缘分。“人生短短几十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能给更多人传递正能量,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份跨越二十载的“母子情”,仍在温暖延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剪辑: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