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名医诊室 ▏“对患者的真正关怀,藏在手术方案的每处细节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3 19:07:00


很多人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感到模糊,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是 “执手术刀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手术为刃,守护脆弱的神经系统。本期《名医诊室》,记者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坤教授的专家门诊,近距离感受这份与生命“深度对话”的医者担当。

“对患者真正的关怀,藏在手术方案的每一处细节里。” 杨坤常说,“你得有过硬的技术和配套的设备,帮患者用最小的创伤解决问题,这才是对生命最实在的负责。” 这句话,是他从医多年的坚守。

诊室里的“细节哲学”

把关怀藏进每一次诊疗

“闭眼睛,再连续眨几下”“呲牙试试”“耳朵能听见吗?”清晨的诊室,杨坤温和的问诊声准时响起。他一边轻声引导患者做动作,一边举着手机拍摄——这不是随意的记录,而是为听神经鞘瘤患者留存的“动态病历”,“后续复诊时能反复观察,不用让患者一遍遍重复动作,少些折腾。” 他笑着解释。

来自徐州的老李,去年12月刚在杨坤团队完成听神经鞘瘤切除手术。复诊时,他揉着耳朵无奈地说:“平时得塞着棉花才敢出门,一点小动静,在我耳朵里都像炸雷似的。”面对老李的困扰,杨坤没有回避医学的局限,坦诚解释:“过去治听神经瘤常要牺牲听力,现在技术进步了,能保住听力,却难免出现耳鸣。但你别担心,不少患者的症状会随时间慢慢改善。”

“我总怕瘤子再长出来……”“不会那么快的,放宽心。” 杨坤轻声安慰,手指已快速在电脑上调阅检查片——得益于江苏省内三级医院检查联网,跨地区就医的患者再也不用背着厚厚的片子奔波。看到结果无碍,他又建议老李做纯音测听检查:“声音有不同频率,你可能对某段频率特别敏感。耳朵响的问题,你多试试各种方法,哪种舒服、能缓解,就按哪种来。”听到这话,老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很多人一听‘听神经瘤’就怕,但其实它是良性肿瘤,早发现早干预,风险能降到最低。” 杨坤总在门诊时反复提醒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比如接电话时单侧耳朵听不清,或是莫名头晕,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与耳、面、前庭神经相关。“不少人把听力下降当成中耳炎之类的小毛病,不当回事,等肿瘤长大了才来就诊,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做手术后会面瘫吗?会不会聋啊?”这是患者常问的问题。杨坤耐心解释:当前医疗技术下,面神经形态保留率超90%、功能保留率达75% 以上,手术不仅切除肿瘤,还会尽力维持患者正常面部表情。

谈及听力问题,他坦言:肿瘤直径超0.5公分时听力保留难度增加,但借助监测技术部分患者仍可保听力,且多数患者仅单侧听力受影响,对生活影响小。

与脑肿瘤 “博弈”

以技术为盾,护患者周全

“听神经瘤、垂体瘤、胶质瘤等常见脑肿瘤,手术多是治疗核心。如今人口老龄化加剧,这类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在脑肿瘤治疗领域,杨坤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深受患者信赖。

54岁的陈女士攥着检查单,脚步匆匆地走进诊室。9年前她做过垂体瘤切除手术,如今每年都要做磁共振复查,生怕“小麻烦”复发。杨坤接过报告,目光细致地扫过每一项数据,随后解释道:“肿瘤还在,但体积很小,可能是之前没切干净,也可能是新长的。目前完全可控,不用立刻手术。”

听到“不用手术”,陈女士松了口气,又追问:“最近总头晕、视力不好,是瘤子的问题吗?” 杨坤立刻拆解她的疑虑:“头晕可能是脑部血供不足,和颈椎压迫血管有关,日常多注意就行,暂时不用吃药。”离开前,陈女士反复念叨:“从没碰到这么耐心的医生,有问必答,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来自盐城的宁先生也曾患垂体瘤,在杨坤的精准操作下,他先后接受了两次经鼻微创手术,肿瘤实现全切。如今,宁先生坚持规律复诊,体内激素水平长期保持稳定,只有手指比常人粗硕、五官略有变形。

“生长激素腺瘤引发的肢端肥大症,症状根源主要有两点。” 杨坤主任解释道,一是黏膜水肿,二是骨骼增粗。前者在术后会逐步消退,但后者造成的改变,却难以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部分患者术后面容会有所改善,可终究无法回到最初模样,这一点需要患者术前充分了解,做好心理准备。”

除了影响外貌,功能型垂体瘤的危害不容忽视。杨坤强调,这类肿瘤除了导致肢体肥大,还可能引发夜间打鼾甚至窒息,进而诱发难治性高血压、高血糖;病情严重时,会损害心脏功能,哪怕是轻微活动,都可能引发心跳骤停,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手术仍是大部分垂体瘤患者的主要选择,疗效和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杨坤补充道,“有些患者即便手术切除得很彻底,激素水平有时仍无法降至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药物辅助治疗,进一步巩固疗效。”

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制”

以最小创伤,换最大安全

此次复诊,宁先生的母亲也一同前来——老人上周刚在杨坤主刀下完成肿瘤切除手术。

老人的治疗全程,正是个体化诊疗的生动体现。老人此前因意外摔跤就医,竟同时查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还伴有大脑半球大肿瘤与小脑小肿瘤。“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基础较弱,手术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杨坤主任反复研判病情,最终决定采用神经内镜技术,仅在老人头部做一个小直切口,通过“小骨窗”精准清除血肿,成功避开了传统开颅手术的较大创伤。

“硬膜下血肿只要及时治疗,患者通常能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水平,不会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杨坤说,这句承诺的背后,是对技术的自信,更是对患者的责任。一周后,老人脑部的肿瘤也顺利完成切除。

此次复诊,宁先生提及老人小脑内残留的小肿瘤,言语间难掩担忧。杨坤耐心安抚:“不用过度焦虑,后续定期复查就行,期间有任何情况,随时跟我联系。”

诊疗间隙,杨坤主任又忙着在“患者咨询群”里解答各种疑惑。 “我父亲上周二刚做完三叉神经减压术,现在每晚都发烧”“一般不用担心,手术很顺利,发烧常常跟个人体质有关。”“杨主任,我之前做了胳膊神经瘤手术,伤口处有点红肿,正常吗?”“如果不发烧,不疼痛,一般问题不大”…… 一句句回复,及时又暖心,把诊疗的关怀延伸到了诊室之外。

专家名片:

杨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016-2017年留美访问学者。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内镜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及微创委员会委员、神经肿瘤委员会委员。临床专长:熟练掌握显微镜、神经内镜技术。擅长微创手术治疗神经外科各类疾病,尤其是脑肿瘤、颅底肿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脑转移瘤等,以及功能性疾病和血管病。

通讯员 崔玉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视频 杨泽华 王刚强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