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斤重的肿瘤藏肚内,如何卸下巨大“包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4 11:31:00
肚子逐渐变鼓、变大,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因为长胖了,殊不知其实是因为体内肆意生长的肿瘤在作祟。近日,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普外科主任管文贤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其接诊过最大的腹部巨大肿瘤重达四五十斤。目前,对于腹部巨大肿瘤而言手术仍是处理腹部巨大肿瘤的核心治疗方式。
六旬阿姨肚子大到坐不下、躺不下,原是腹部藏着疯长的“巨瘤”
时隔五年,64岁的尹女士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位曾经战胜过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阿姨,不久前因持续下腹痛伴腹部巨大包块,不得不重返医院接受治疗。
2018年,尹女士被确诊患有子宫平滑肌肉瘤,接受了“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的重大手术,并顺利完成6个周期的IAP方案化疗。术后复查一直显示情况稳定,她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然而两年前,尹女士在自我检查时无意中发现腹部存在不明肿块,但因未有明显不适,未予足够重视。直到一个月前,持续加重的下腹痛才让她警觉起来。更令人担忧的是,腹部可触及的肿块明显增大,同时出现双下肢水肿症状,这才在家人陪同下急忙前往医院就诊。
管文贤主任回忆,尹女士就诊时瘤子已经大到坐不能坐、躺无法躺的地步。为何好好的肚子里会悄然埋下不断增大的“炸弹”?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巨大腹部肿瘤的生物学开关。“虽然我们现在许多的肿瘤治疗都是治标没治本,但是在没找到‘根’之前,就需要医生在有限的程度上为患者解决问题,尽可能让他们能够有较好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没有“套路”的不定型手术,“冷热兵器”结合出击
可又该如何为这部分患者稳妥地“拆弹”呢?管文贤主任坦言,目前外科手术仍是处理腹部巨大肿瘤的核心治疗方式,但此类手术往往属于“不定型手术”,更考验外科医生“逢山开山、遇水架桥”的实战能力。在他看来,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如何在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的前提下,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降低瘤床残留,从而避免术后复发或延长无复发生存期,正是外科医生需要权衡的关键。”
患者尹女士年过六旬,且有癌症病史,肿瘤已压迫下腔静脉,因此不仅“卸下”这个“包袱”并不简单,种种原因还导致术中很可能因回心血量骤减而发生窒息风险。为此,术前管文贤主任就带领团队多次研读影像资料,慎重规划患者体位及手术策略,以降低手术风险。“我们必须提前判断肿瘤的血供来源,术中首先阻断主要血管。”此外他解释道,解除梗阻后大量血液短时间内回流至心脏,也可能诱发心衰或充血性休克。“我们在术前就请体外循环团队经颈内静脉建立了转流通道,一旦出现血液回流,可借此‘短路’机制绕过心脏。”同时,团队还在下腔静脉中放置滤器,以过滤可能因长期压迫形成的血栓。
管文贤主任还提到,现代外科手术已不仅依赖于传统“冷兵器”手术刀,在功能外科的支持下,“热兵器”如超声刀、电刀、热消融等技术也能够在切割的同时实现止血。“由于创面较大,我们必须步步为营。在主要血供切断后,确认创面渗血可控,便迅速将肿瘤切除,为后续操作争取时间和空间。”
无独有偶。当52岁的患者黄女士察觉不对劲时,腹部疯长的巨大肿瘤已经侵犯腹主动脉,为明确病变性质,经过CT精准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最终管文贤主任率团队施行“腹腔肿瘤切除术+腹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幸运的是,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成功避免了周边重要血管及器官的副损伤,顺利完成腹主动脉置换与尿路功能保护。而且切下来的巨瘤直径几十公分,重达三十多斤。
别让“长胖”掩盖肿瘤风险!专家提醒:定期腹部CT是关键
“很多患者把腹部变大当成‘发福’,直到出现症状才来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管文贤主任回忆,自己从医生涯中曾切除过一例腹部巨大肿瘤,重达四五十斤,令人愕然。
专家指出,肿瘤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生长脱离人体正常调控,能够无限增殖,并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进而引发梗阻、疼痛及功能异常。“恶性肿瘤之所以可怕,正是因为它不仅持续生长,还具备侵袭和转移能力,破坏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面对进展性腹部肿瘤,外科医生常需果断决策、“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关受累区域,力争实现根治,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实最大的预防就是好好体检。”管文贤主任强调,尤其对于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腹部CT检查。他解释,虽然B超操作简便、应用广泛,但CT对于某些微小病变、深部病灶或复杂解剖区域的显示具有显著优势,能更早、更清晰地发现隐匿病变,真正实现“将肿瘤扼杀在萌芽阶段”。“切勿因忽视身体变化或害怕检查而延误诊断,定期进行针对性筛查,才是应对恶性肿瘤最有效、最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于房浩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