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大咖健康课|熬夜追剧追进医院,27岁小伙暴盲,视力仅剩0.1!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7 18:41:00

眼睛常被比作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而眼底,正是这部相机的“核心底片”,决定着成像质量。但您知道吗,这片关键区域也可能面临“中风”“炎症”甚至“脱离”的风险。本期《大咖健康课》,我们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姚进教授。她强调,眼底更是洞察全身健康的一扇“窗口”,其健康状况往往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守护眼底健康,还须从日常点滴做起。

【大咖小传】

姚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南京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系 副主任。

现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委会眼影像学组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眼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玻璃体视网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主攻专业方向:白内障、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葡萄膜炎、视神经疾病的诊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6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等多个奖项。

悄悄侵蚀视觉健康的眼底病,也是全身多种疾病的“窗口”

眼底是眼球最后面的组织,包括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等。因而眼底病其实是一类影响眼内后部结构的疾病总称,这些结构主要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这种疾病病因复杂,常见类型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专家告诉记者,眼底病往往与全身性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可能引起眼底血管栓塞,也就是俗称的‘眼中风’。若发生在动脉,即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生在静脉,则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此外,糖尿病或血管炎症也可能造成血管阻塞,这些都属典型的血管性眼底病变。

姚进还特别提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用眼习惯改变也成为重要诱因。“熬夜高强度用眼(如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导致眼部血管痉挛,引发视神经缺血。”除血管和神经因素外,她也强调了外力与外伤的影响。“例如视网膜脱离,常与生活中突然过度用力有关,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或提重物等行为,都可能诱发此病。此外,眼部外伤也会直接导致眼底病变,如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中招“老年病”

姚进坦言,随着近些年全身性疾病的年轻化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眼底病的疾病谱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许多眼底病如脉络膜新生血管常见于老年人的黄斑变性,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类疾病的发病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在年轻化,尤其是2型糖尿病,多与饮食及生活不规律有关。”姚进称,因而这些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年龄也相应提前。她回忆,自己在接诊的过程中就遇到过30岁出头的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眼底病变。“这类患者中很多人并不自知已患糖尿病,往往因视力下降、眼底出血或水肿等症状前来就医,眼科医生检查眼底后怀疑与糖尿病有关,进一步检测血糖才确诊糖尿病。”随之仔细追问他们的病史,抽丝剥茧便会发现生活不规律、频繁在外就餐、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这些都导致了发病年龄的提前。

“与长时间用眼密切相关的年轻患者也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见,不仅发病年龄降低,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姚进直言,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对眼健康的威胁却在显著增加。不久前,27岁的程序员小黄因出现了单眼视力急剧下降前来就诊,几天时间右眼视力从1.0降至仅剩0.1左右。“当时初步眼底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病变,但进一步的检查显示其视力损害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关。”姚进询问后发现,原来小黄在发病前连续多天熬夜追剧至凌晨二三点,导致眼部血管痉挛,引发视神经缺血,从而造成了“暴盲”。

精准、微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更小的创伤为患者争取更大的视觉获益

“眼底病变成因复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仔细鉴别、对症施治,才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值得欣慰的是,专家表示,随着医疗器械与技术水平的进步,眼底病的诊疗手段日益丰富。

例如,广角眼底照相作为一项无创检查,可清晰呈现病程进展,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是在加重还是好转,实现安全、便捷的随访观察。而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捕捉普通造影难以观察到的周边部血管病变;广角血管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则进一步实现了无创化监测,对于糖尿病等患者周边血管是否出现闭塞或新生血管的情况,以往需依赖有创造影,如今通过无创血管OCT即可清晰评估。

不仅是眼底病诊断能力在这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症治疗也正迈入精准化与个性化并重的新阶段。姚进告诉记者,如今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多种创新手段为眼底病患者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选择。

例如精准导航激光系统借助计算机定位技术,可实现对眼底病灶的精准锁定,堪称狙击病灶的“东风导弹”。“以中浆病为例,过去医生需凭肉眼判断渗漏点位置进行治疗,而现在通过造影图像与眼底彩照的智能融合,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渗漏点,使激光治疗更加精准,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姚进解释道。

药物也在治疗眼底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专家表示,针对眼底新生血管、糖尿病黄斑水肿等疾病,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已成为控制病情、提升视力的有效方式。随着药物研发持续进步,长效抗VEGF制剂逐步普及,注射间隔的不断延长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更值得期待的是,基因药物的进展有望实现“一次注射、长期有效”。这类药物通过整合入人体细胞,促使眼内自主分泌抗VEGF成分,从而减少频繁注射的需求,代表着眼底病药物治疗的重要突破。

此外记者了解到,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复杂病例,如黄斑病变或眼底出血,术中OCT导航系统也已实时显示病变位置,指导医生进行精确操作,进一步提升手术成功率。“总体来看,眼底病治疗正朝着更精准、更微创、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以更小的创伤为患者争取更大的视觉获益。”姚进说。

当心“沉默的视力杀手”!慢病患者别忘定期检查眼底健康

日常生活中,眼底病因没有眼红、眼痛等急性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当注意到这位“沉默的视力杀手”的“威力”时往往已经深度影响了视力,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病变。姚进以黄斑前膜为例解释道,这类患者视网膜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膜,早期并无疼痛等不适,仅表现为视力缓慢下降,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不少老年人误以为视力减退是正常衰老现象,从而延误诊治,就诊时病情已较为严重。

“定期眼底检查是预防眼底病的有效手段。”专家建议,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血糖稳定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控制不佳者则应缩短至1–3个月。一旦发现病变迹象,应尽早干预。与此同时,“年龄”本身就是多种眼底病的高危因素,建议老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体检。通过早期筛查,可在患者尚未出现自觉症状时发现黄斑前膜、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的早期“信号”,为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机。

保护视力,还需从日常点滴做起。“不管是看手机、电脑还是看书都不能太长时间用眼。一般情况下,用眼半小时左右就应该看远处让眼睛放松一下,缓解眼睛的过度调节与紧张。”饮食上,姚进提醒,全面均衡的膳食是维持眼健康的基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与水果都对眼睛很“友好”。此外,老年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可适当补充有助于视觉健康的营养素,如叶黄素、蓝莓提取物等抗氧化剂,这些成分被认为有助于延缓视网膜细胞的衰老进程,为眼睛增添一层内在的保护。

通讯员 商卫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