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双侧乳房同时确诊原发性乳腺癌,专家提醒:体检要全面!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16:24:00
近日,赵女士体检时发现左侧乳房存在癌灶,在医生建议下完善检查后却发现右侧乳房也存在癌灶,最可怕的是,左右两侧的癌灶独立存在,病理类型并不相同,病情复杂。
雪上加霜,双侧乳房同时确诊独立癌灶
近日,48岁的赵女士拿到乳腺体检报告时,只觉天旋地转。B超报告单上显示:左侧乳房发现一个1.5cm的不规则肿块,BI-RADS 4c类(高度可疑恶性)。她来到江苏省中医院,找到了乳腺外科主任中医师张晓清求助,在张主任的建议下,完善了钼靶检查,结果却显示:右侧乳房也发现簇状钙化灶,BI-RADS 4b类(可疑恶性)。
“医生,是不是左边的癌细胞转移到右边去了?”这是赵女士和家人的第一反应。然而,后续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左右两侧的病灶,病理类型并不相同!左侧是浸润性导管癌,右侧是导管内癌。
这意味着,赵女士患上的并非是一侧转移至对侧,而是更为罕见的“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她的身体里,同时滋生了两个独立起源的“敌人”。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面对复杂的病情,赵女士和家人既恐慌又迷茫。
“双侧乳腺癌虽然罕见,但并非毫无办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我们会把双侧乳腺癌当作一个整体疾病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张晓清主任团队为赵女士及家人给出了清晰方向和坚定信心。
“双原发癌”为何需要全新的治疗思维?
张晓清主任指出,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和单侧或先后发生的乳腺癌有明显不同,“身体双侧乳腺同时发生独立癌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患者的内在整体环境可能存在显著失衡,比如较强的遗传易感性、免疫监视功能薄弱或长期处于严重的‘滋生癌瘤’体质。”因此,治疗必须更具系统性,目光不能只局限于乳房。
张晓清主任还提到,两侧癌灶的病理类型、分级、分子分型(如激素受体ER/PR、HER2状态)可能完全不同。这意味着治疗方案需要“量体裁衣”,甚至可能要为左右两侧定制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如靶向药、内分泌治疗),这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中西医结合,为“双线作战”提供支持
面对赵女士的复杂病情,张晓清主任团队将中医药治疗深度融入了其治疗方案的智慧,贯穿始终:
1、术后“强基固本”:一次性切除双侧病灶,对气血的损耗远大于单侧手术。术后,中医药迅速发挥优势:通过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帮助赵女士加速伤口愈合,为后续的辅助治疗奠定更坚实的身体基础,让她在面对接下来的化疗或放疗时能够更加从容。
2、调理脾胃,应对化疗:在后续可能针对双侧不同分型制定的化疗中,中医药重在健脾和胃止呕,应对化疗药物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存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使她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身心状态,为后续的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3、长期“改良土壤”:在完成所有西医规范治疗后,中医治疗的重点全部集中于“纠偏体质”。根据具体症状及舌脉,四诊合参,辨别具体“患病体质”,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调理冲任等治法,旨在彻底改变赵女士体内易于“滋生癌瘤”的内环境,这是防范未来再发其他疾病、实现长期生存的治本之策。
专家提醒体检要全面,乳腺检查必须双侧兼顾,同等重视。面对癌症,一定要早发现,早手术,早治疗,预后很好。乳腺癌患者的患病体质多见:“气郁质” “血瘀质” “痰湿质” “阳虚质”等。中医药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均可改善患者体质,同时可增强对化疗药物、内分泌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在延长患者生命长度的同时,关注患者生命的宽度。
专家提到,乳腺癌有时会双侧独立发生。精准地对双侧分别进行病理诊断是关键。即便遇到“双原发”这种极端情况,也切勿绝望。将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策略与中医药的系统性调理相结合,可助力患者成功突围。
通讯员 麻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