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早和迟,喜与忧,含糊还是清晰,宝宝“说话”如何真不是小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1 16:15:00

为人父母,还记得宝宝第一次清晰喊出“爸爸”“妈妈”时,那份心都要融化了的幸福感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0-6岁是孩子语言的“黄金敏感期”,这时的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大人的一言一行,观察表情、模仿发音,从咿咿呀呀的“火星语”开始,一点点解锁语言密码。看似自然的过程,其实是孩子身体三个关键方面共同发育的成果。11月1日,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专家通过解读该院真实病例,向家长朋友普及宝宝“说话”的科学知识。

科学训练

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袁晓玲说,想象一下,宝宝要清晰地说出“苹果”,需要耳朵听清这个词、眼睛看到苹果的样子、小手摸到苹果的触感、大脑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最后指挥嘴巴发出正确的声音。这就是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协调工作的过程。它就像语言发展的“地基”,影响着孩子的大运动(爬、走、跑跳)、精细动作(抓握、搭积木)以及与人互动的能力。这个“地基”打得不稳,可能会影响语言大厦的建造。

小宇2岁多了,说话还不太清楚,词汇量也少。评估发现,他小时候爬得很少,直接学会走了,现在走路容易磕碰,玩积木也不太稳。这提示他的前庭觉(平衡感)和本体觉(身体位置感)发展可能有些滞后,影响了身体协调性和接收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语言表达。经过一段时间感统训练和语言引导,小宇的表达能力明显进步了。

专家表示,语言不只是“说”,更要“懂”。宝宝智力发育的每一步,都在为语言加油:刚出生:能被亮光、声音吸引;6个月左右: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转头看家人;1岁左右:能听懂不少日常指令(如“拍拍手”“把球给妈妈”);1岁半-2岁:能指认熟悉的人和物并说出物品名称(如“灯在哪”“狗狗呢”);3岁左右:能理解复杂句式并表达句子。

妈妈指着绘本上的小狗对18个月大的糖糖说“小狗汪汪叫”,糖糖会跟着学“汪汪”。几天后,糖糖在楼下看到邻居遛狗,兴奋地喊“汪汪”。这说明糖糖不仅听懂了“狗”和“汪汪”的联系,还能理解并应用到新场景中,这正是智力发育带动语言发展的生动体现。袁晓玲称,想说话清楚,嘴巴里的“小零件”——下颌、嘴唇、舌头,得灵活有力、感觉灵敏。它们的感觉和运动能力直接关系发音是否清晰。

乐乐3岁不到,说话总是含含糊糊,很多音发不清楚(比如把“哥哥”说成“的的”)。观察发现,乐乐平时特别挑食,只吃软烂的食物,很少啃苹果、玉米这类需要用力咀嚼的东西。这导致他的咀嚼能力弱,下颌力量和舌头的灵活性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就像“小乐器”没调好音,自然影响发音的清晰度。增加适当需要咀嚼的食物和趣味性的口肌游戏后,乐乐的发音清晰度逐渐改善。

专家提示,从“沉默天使”到“小话痨”绝非奇迹,而是身体协调的“地基”(感统)、理解的“引擎”(智力)和精准的“乐器”(口肌)在探索与互动中默契合奏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池,都会影响孩子正常语言发育。如果孩子2周岁以后仍无法说出简单词汇和短语,建议尽早至正规语言康复机构评估。通讯员 刘海霞 苏宏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