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世界肺炎日|认识肺炎三大误区,秋冬季预防做好这五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2 18:12:00

2025年11月1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肺炎日”。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发热和食欲下降等,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但很多人对肺炎的认知存在误区,反而延误了治疗或忽视了预防。借此,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方小谦将为大家讲讲秋冬季如何科学预防肺炎。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一:肺炎是“重感冒”,扛扛就过去了

很多人觉得肺炎就是“感冒加重了”,无非是咳嗽、发烧,扛几天就好。其实,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病部位位于鼻腔、咽喉部,而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支气管、肺部。

方小谦介绍,感冒的典型症状是鼻塞、流涕、咽痛、轻度咳嗽,一般3-5天缓解;肺炎则会出现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痛(深呼吸时加重)、持续高热(一般超过38.5℃),用退烧药效果差,甚至出现精神萎靡、食欲极差等全身症状。更关键的是,肺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脓毒症、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尤其是老人、小孩或有慢性病的人,病死率更高。

如果感冒症状持续3天以上没好转,或出现上述肺炎症状,一定要及时做胸片或CT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肺炎只要用抗生素就能治

“肺炎-细菌感染-抗生素”,这可能是不少人的固有认知。但事实上,肺炎的病因远不止细菌,病毒(如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如念珠菌)都可能引起肺炎。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真菌等完全没用。如果盲目用抗生素,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导致细菌耐药,以后真的需要抗生素时反而没用了。

方小谦提醒,确诊肺炎后,一定要做痰培养、血常规、支原体抗体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用药,不要自行吃抗生素。

误区三:打了肺炎疫苗就不会得肺炎

有些患者会问:“我打了肺炎球菌疫苗,怎么还会得肺炎?”其实,肺炎疫苗不是“万能保险”。目前常用的肺炎球菌疫苗主要覆盖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血清型(约占肺炎球菌肺炎的70%-80%),能有效降低重症肺炎的风险,但不能覆盖所有病原体。方小谦表示,疫苗的保护效力会随时间下降,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仍有可能感染其他类型的肺炎。

疫苗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仍需要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才能全面降低风险。

秋冬季预防肺炎,做好这五点

秋冬季是肺炎的高发季节,气温下降、空气干燥,病原体容易传播,人体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减弱,方小谦提醒,做好以下五点能有效预防肺炎:

1、高危人群要主动接种疫苗

建议65岁以上老人、2岁以下儿童、患有慢阻肺、糖尿病、心脏病、肾病、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化疗患者)的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会加重肺炎的风险,建议每年10-11月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超市、医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戴口罩,避免吸入病原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尤其是接触公共物品后、吃饭前、咳嗽后,避免用手摸眼睛、鼻子、嘴巴。

多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即使冬天也不要一味关紧门窗。

3、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防御能力

多吃富含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西蓝花)、维生素D(鸡蛋、牛奶)、蛋白质(鸡肉、鱼肉、豆类)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

4、避免接触病原体,减少感染机会

少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地方;避免接触肺炎患者,如果家人或朋友有肺炎,尽量减少接触,接触时戴口罩;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肺炎风险,不仅要戒烟,也要避免二手烟。

5、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出现咳嗽加剧、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30次)、胸痛、持续高热(超过38.5℃,用退烧药效果差)、精神萎靡、食欲极差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小孩或有慢性病的人,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拖延。早期治疗能显著降低肺炎的重症率和病死率。

通讯员 杨璞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