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不是“定时炸弹”,揭秘“吃奶的老虎”不可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7 13:24:00
肺癌是我国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疾病,为提升肺癌防治意识,每年11月被定为“国际肺癌关注月”,其中11月17日为“国际肺癌日”。2025年活动主题确定为“重视肺癌早筛、规范临床诊疗”。在这一重要节点,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乡行”公益医疗行动走进南京六合区龙池街道新集社区,开展免费CT筛查与专家义诊,积极响应关注月主题,推动肺癌早筛理念深入基层。活动现场不仅提供了免费的CT筛查与专家义诊,该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明还专门为居民进行健康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肺结节。他形象地解释道:“肺结节中的原位癌,甚至一些微浸润癌,好比是‘吃奶的老虎’,在医生的专业随访监控下是相对安全的。”
![]()
普遍现象:超九成肺结节是良性,无需过度担心
在义诊现场,居民们带着各类健康问题前来咨询。57岁的史先生做了20多年的装修瓦匠,他拿着显示“5*4毫米实性结节”的体检报告,急切地向李明主任咨询:“李主任,您看这个结节需要手术吗?我家孩子非要我住院,要我把这个结节开掉。”
李明主任仔细阅片后,从三个方面为他进行了专业分析:“首先,如果是炎性结节,不需要处理;其次,考虑到你的工作环境,长期吸入粉尘可能引起反复炎症,炎症吸收不全形成的结节堆积,也不需要处理;只有在明确是肿瘤的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手术。从影像特征来看,你这个情况不太像肿瘤。”
听到这番解释,史先生长舒一口气:“这下我就放心了,回去也能跟孩子说清楚了。义诊现场,针对居民们对肺结节的普遍担忧,李明主任首先给出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数据。“在正常的成年人当中,发现肺小结节是一个普遍现象,”他解释道,“其来源有很多,但大部分,甚至超过90%以上都是良性病变,可能是一次新鲜的炎症,也可能是一些陈旧性的炎症病灶。”
他强调,发现结节后,首要任务是找专业医生进行甄别和评判,而非自己陷入恐慌。“只有大概10%或更少比例的结节,可能是增生性病变或者早期肿瘤,这类病灶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
专家巧喻:原位癌是“吃奶的老虎” 专业监测下相对安全
在义诊现场,不少居民一看到检查报告上的“磨玻璃结节”就感到紧张。对此,李明主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解释:“很多人看到‘癌’字就害怕,以为是不治之症。但其实,像原位癌和部分微浸润癌,可以比作‘吃奶的老虎’,虽然需要重视,但在专业医生的监测下是相对安全的。”
他进一步说明:“我们要做的是定期观察它的变化。‘吃奶的老虎’不可怕,在它开始想要‘吃肉’的时候,就采取必要措施处理掉,这样既安全,又不会造成过度治疗。如果过早处理,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生长缓慢:肺结节并非“定时炸弹”,遵循规律随访监测
对于那部分需要关注的结节,李明主任用“肿瘤倍增时间”的概念,进一步消除了大家的恐惧。“肿瘤细胞从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这个‘倍增时间’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从增生性病变发展到原位癌、微浸润癌,往往要经过很多年。”
他特别用一个巧妙的比喻驳斥了“定时炸弹”的说法:“这和定时炸弹相差很远,定时炸弹一按就炸。而肺结节遵循自然规律,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我们只要‘掐好’随访的时间段,就能安全地监控它。”
诊疗关键:破除“没症状就不查”的认知误区
在谈及疾病预防时,李明主任指出了基层百姓最常见的一个认知误区——“没症状就不查”。“很多早期病灶处于隐匿状态,人体是感觉不到不适的。”他提醒,等到出现症状时,病灶往往已造成一定危害。“对于肿瘤治疗而言,核心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他呼吁,45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树立主动筛查的意识。“查肺就用CT,查胃肠道就用肠镜胃镜。通过针对性的体检,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才能防患于未然。”
通讯员 夏晓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